一、关于『达洛维夫人』达洛维夫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44135/全剧开始七分钟左右就出现了一个名牌:
第一遍其实我也没有注意这个镜头,也许只是展现女主角的头衔和其对应的工作。
然而,Jean的这个姓:Holloway,却在而后的剧情中出现了不止一次,比如:
而且这种强调姓氏的台词非常的奇怪,因为没有外人这样叫过他们,而这句话,改成任意其他的表达没有任何不妥。
鉴于这部剧的精良制作,我相信导演一直强调这个姓氏是有意义的,特别是Sidney这个名字出现后。
Sidney最初是从Jean的病人Tom嘴里说出来的,与Jean的名牌出现相隔不到两分钟:
相较于『达洛维夫人』中的Sally,Sidney正好在读音中多了一个"D",而正好对应于Holloway中缺失的那个"D"。
那么,剧中出现的Jean的第一个病人名字是Claire(Clarissa Dalloway),难道只是另一个巧合?
不过,关于名字也就到此为止了,至少我没发现有其他的巧合,也许导演的致敬也到此为止了吧。
另外,书中Clarissa对Sally的描述:It was an extraordinary beauty of the kind she most admired, dark, large-eyed, with that quality which, since she hadn't got it herself, she always envied-a sort of abandonment, as if she could say anything, do anything; a quality much commoner in foreigners than in Englishwomen.直接套到剧中Jean对Sidney的感觉,是不是感觉无缝对接?
PS:还有Jean给女儿举办的birthday party,难道不是Mrs. Dalloway的贯穿整本书的party的翻版?
二、关于剧情『Gypsy』的本质其实和『达洛维夫人』完全一致,只不过少了许多书中的『如梦般的呓语』,更加现实,也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两部作品都是女性为主角,讲述她们虽然表面丰衣足食、生活幸福,实际上内心强烈的不满足,她们渴望更多,而这种渴望却无法得到满足,要么是因为不可实现性,要么是代价太大。
剧中的Jean,虽然已经四十多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意气风发,而她的丈夫,相信也是她当年做的最好的选择,他们还有激情,但已经在慢慢的消释,再多的role-play都没办法逆转。
从某个角度来说,Jean还没有『长大』,就如同青年时候的我们,希望自己是超级英雄,天天活在打打杀杀中,觉得那种『不清楚能不能看见明天的太阳』的状态才最酷。
Jean潜意识里,非常喜欢这种危险的感觉,和丈夫role-play也是,私下去见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也是,甚至出轨;其实都是为了找寻那慢慢消逝的激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作";而同时,她又被这种双重生活所折磨,疲累不堪。
三、关于画面剧中有很多通过画面做到的隐喻,比如Jean第一次见到问题少女:
通过镜头的转动,正好在同一个位置,反射出了Jean自己的影子:
暗示Jean和她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一种人:pathological liar(病态撒谎者)。
另外,隐喻Jean的生活双重性的:
画面两边的镜头焦距显然不一样,如果说这个女孩代表Jean出轨的那一面的话,这其实就代表了Jean自己生活的割裂。
更明显的:
一个是现实,一个是虚妄。
而且她几乎每次去见Sidney,画面都会有很糊的感觉,增加不真实感:
PS: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部剧真的非常细腻和克制,打算过段时间二刷。
不过,现在看来,这剧真的很冷门啊,到目前为止评价也不过3000+,虽然比起Mrs. Dalloway的书评300+已经很多了。
PPS:喜欢这部剧的,推荐大家去看Mrs. Dalloway和电影《时时刻刻》,内核都是相似的。
有人看再更吧...
“过去我曾相信人定胜天,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大局,创造自己理想的人生,选择自己的伴侣,挑选自己的职业,这些形塑一生的决定、自己的选择也就由自己负责,然而却有一股比自由意志更为强大的力量——潜意识。
在我们的外表之下,心防之后,人类皆由同种欲望所统御,这些欲望既原始又黑暗而且及其可耻。
凝视一人越久越会发现我们的本质与外表大相径庭,事实上在外表之下永远都隐藏着一个秘密,我们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
”这是第一集开头的台词,整部剧也围绕其展开,Jane选择直面这些欲望,又不想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便开始在两者之间展开博弈,但最终没能达到两者的均衡,陷入两难的境地,在失控的边缘徘徊……“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
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
"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
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婴儿混淆了真实与虚构,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迷恋的历程。
第五集里Jane说自己一直过着两面人的生活,分不清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不知道谁掌控着这一切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我发现,只有在别人目光的启发和照耀下,我才能做我自己。
是的,但我依然怨恨循规蹈矩。
我还不会让自己变得甘愿接受事物的秩序。
自从结婚后Jane就不断的从“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成为合格妻子的模样,和Michael一起建立了一个所谓幸福美满的家庭,Michael在她的调教下甘于被她控制,而这样的快感随着时间逐渐消失,生活趋于平淡无趣。
在这一过程中,她逐渐接受了社会赋予她的形象,因为这样活着会更容易些或者说她愿意接受抑制一部分的自我和重塑一部分的自我来获得的现在拥有的一切,但内心深处她仍怀念着曾经那个自由自在、无畏不羁的自己,于是她将那一部分自我藏在309公寓,也将其投射于Sidney,这位像极了年轻时候自己的女孩。
而Diane则是她塑造出来的理想形象,是她想要逃避现实、挣脱束缚的保护壳,是她潜意识和欲望的发泄。
这一身份和309一样寄托着自己的自由与放纵。
无论是Diane还是Sidney,她们都是Jane曾经向往怀念的那个自我,为此在与Sidney的情感中,她自始至终爱的是自己以及那种可以控制一切的欲望。
与其说和Sidney的感情是肉体与情欲的享受不如说是精神的慰藉与自我的满足。
Diane和Jane两个身份都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同时成为Diane与Jane的代价是编织一段又一段的谎言,狼狈地去维持欲望与生活的平衡。
然而这样脆弱的平衡总有一天会被打破,坠入另一个深渊,Jane永远不可能拼凑出一个最完整的自我。
这是对每一个人的警示,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间309公寓,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同时成为Diane与Jane。
GYPSY一刷片名叫越界,各种意义上。
我用了一个通宵无法自拔地粗略看完了,也不失为一种“越界”行为吧。
很多情节跳过了,按照个人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主导基本上一直追着阿姨和小狼狗的关系发展在看,可能跳过了不少冲突和精华,但是故事的多线叙事交织串联,题材的深刻,反转伏笔潜台词,已经足够直击心灵。
感谢好友的安利,这其实是第二次捡起这部剧,第一次看的时候止步在第一集的咨询师环节,当时觉得女主演员演技欠佳,感觉作为咨询师有点太不专业的神态,这次一口气看到最后,才发现这种表面上的“不专业”恰恰是一切drama的本源——Jean,或者说Diane,不知道如何把控那条boundary。
最明显的“越界”是感情上的,E7的双向出轨真的刺激到我血脉偾张(不知道用词准不准确)。
她与Sidney在一起时反复使用“escape”一词,一开始我还以为要走的内心路线是帮助禁欲老阿姨重拾真实自我呢,结果越到后面我越想:escape这个词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啊?
说到底化为“Diane”的Jean把Sidney当成什么了?
一个让她overwhelmed的时候能够尽情享受的极乐之地吗?
Diane和Sidney的恋情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盛大的越界,靠着咖啡店里惊鸿一瞥,靠着酒精,大麻,音乐,热舞,靠着Diane Hart精心编造的背景人设,以及名为Chance的Chanel香水钩织成的一场淋漓尽致的艳遇,一个精致而惊险的fantasy。
只不过到最后,全身而退的还是长者,被魅惑而强装魅惑者的少女,只得留在原地看着所有亲密之人渐渐走远罢了。
其实我觉得整部剧唯一没有越界的人物就是Sidney。
她活得通透而直爽,享受当下,鄙夷种种计划陈规。
她与Diane的关系在她的这一边也完全是堂堂正正明明亮亮,和前任奶狗男友分手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大胆勾搭,在Diane试探期犹犹豫豫的时候生气却勇于及时止损。
她会为了音乐的梦想在咖啡厅打工付房租,同样也会为了录demo请假一周,更会为了见心爱的人翘班。
瞻前顾后拖泥带水的永远只有Diane。
从她创建Diane Hart这个假名和她看似无懈可击的背景身世之后,我就一直期待着什么时候她能对Sidney吐露真相。
可是她没有,她到最后一集也没有。
每一次我以为她就要为Sidney卸下心防的时候,她总能给自己铺好后路:“前夫”Michael,把女儿说成侄子,也不知道是头痛真的忘记还是故意忘记的手机密码,“姐姐的车”......(双重人格的确是一种很妙的解释,待我二刷的时候好好留意细节。
)我看到有人在剧评里说Jean是多重人格,其实我个人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点,因为自以为她的状态和人格分裂症还是差距很大的。
我更倾向于认为那个理智成熟、自控完美的心理咨询师“Jean”才是掌控女主人格的主体,有体面严肃的职业,过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中上层生活,帅气稳重的律师丈夫,可爱的女儿....一切都是“the way she thinks she should live”。
而因为遇见Sidney而捏造出来的身份“Diane”只是Jean意识里早就被遗忘脑后的年轻的自我,只不过Jean在Sidney上重新看到了那部分丢失的自我,并且刚好在压力奔涌而来的routine里需要放肆自由随性的出口,她和Sidney的火花也便点燃了(主要还是小狼狗太能撩了啊!!!!
是我我也可以!
手动狗头)而最后耐人寻味的反霸凌演讲,Jean终于透露出自己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其实也是在向Sidney重新筑起那道界限。
(真的太渣了!!!
气死我了,我感觉我的通宵败给了这个黑化的负心阿姨!
啊不过最后那个眼神也是绝了)(另:闹米阿姨真的绝世美颜,越看越绝!
)其次是职业上的。
Jean作为心理咨询师,总是让自己emotionally involved在她病人的故事、冲突、与人际里。
如果说对Allison和对Claire只是处于过强的同理心和掌控欲,那么对可怜的Sam就真的是“滥用公权”了。
是的,她可能是个专业技能很强的心理咨询师,但她从来都不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天啊纽约这么大一座城Jean你怎么就爱上了你病人的心病前女友呢唉!
)另外,丈夫的出轨、女儿的性别认知障碍也反映“越界”的主旨,都是很值得探讨的点。
不管怎样,这真的是一部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眼神互动每一首bgm都值得细品的剧,我一定会再刷的。
(flirting简直是教科书级别啊啊啊啊)(被砍了真的太意难平,众筹的广告牌都打了水漂,辛苦各位老粉了🙃有生之年还是蹲一个第二季吧...)
就是觉得演员很敬业,生日之前买东西,拎两大包东西的娜奥米,很明显看起来两大包很沉。
可不像大多数国内演戏的,但凡箱子背包,都特喵的一看就是空的里面塞满塑料泡沫那种的👎🏻蛮喜欢奥秘的,国外演员就是老的快了些😆 太瘦了,多吃点,又有肉好看又能享受美食不好吗😆我只是看到某个镜头有感而发那么一两句而已😆 不算正规剧评总体只是冲着奥秘去看的,其他感觉都一般麻麻
(文/杨时旸)在咖啡馆里,Jean第一次看到女孩Sidney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注定了。
没人知道Jean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但谁都能听见那个“开关”被启动的声音。
或许,很久以来,Jean只不过都在等待或者说寻找一个由头,一次契机,一星点燃自己引信的火花,只不过,Sidney碰巧出现在那,成为了诱发装置,诱使她越位、逾矩、脱离轨道。
《吉普赛人》的故事像它的名字一样,呈现着颠沛、不安和流浪的气质,当然这一切都指涉精神层面。
显然,这个故事注定交织着浪漫和危险。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标准得犹如模板的中产阶级夫妇,从事心理医生的Jean和丈夫以及小女儿,住在一幢安静的房子里,他们衣着光鲜,举止优雅,拥有平整的草坪和步入式衣帽间,但没人能知道,那个成熟又迷人,庄重又自信的妻子心底埋藏着怎样的炸药等待着被引燃。
Sidney成为了那一点火星儿,这个不见经传的酒吧歌手和兼职的咖啡店员,有一种谜样气质,危险又魅惑,坚定的站在秩序和规则的反面,显然,这种距离感激发了Jean的欲望。
一个成熟的女人和一个年轻的女孩上演了一场欲拒还迎、欲擒故纵的戏码之后,最终陷入了情欲的漩涡。
原本,这看起来像是一段在类型上有些旁逸斜出的出轨,但一切都被引向崩塌。
《吉普赛人》的导演之一曾执导过声名大噪但也声名狼藉的《五十度灰》,所以,这个故事自然有香艳的部分,但是,除了风月的戏份以及这个看似常见的“中产阶级崩塌”的设定之外,故事内部的角色设置和隐喻才真的更加有趣。
女主角Jean心理医生的角色本身就意味着窥探隐私,你很难说,她坐在椅子对面引诱你说出你内心企图隐匿的一切,引导你坦白所有秘密的时候,到底是为你诊疗还是满足私欲,而故事越往后发展,这条边界就愈发模糊,Jean已经把窥私当成了一桩乐事,甚至有着明确的利己的目的。
而循着这条线索,逐渐就会发现,她的几位病人,交织成了一副互相关联互相指涉又互相干扰的图景,最终共同构成了一层心理和精神意义上的象征作用。
那些病人中有一个焦虑的控制狂母亲,终日忧心于自己早已成年的女儿脱离自己的管控;还有一个失魂落魄的男人,因为和女友分手一蹶不振,沉溺于自责、回忆、内疚以及憎恨;另外一个吸毒成瘾的女孩,在无辜的被害者和施害者之间让旁人目乱神迷。
这几个病人,一方面和女主角有着千丝万缕的现实联系,另一方面,也都反射着Jean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不同部分。
她自己和母亲的关系特殊,疏离又别扭,而她自己9岁的女儿,在学校中又因为与一位女同学过分亲昵而被老师认定有性别认知障碍,在对他人的心理治疗当中,焦虑的母亲和那个吸毒女孩的经历,都激发着Jean代入了自己不同的身份想象——作为女儿的,作为母亲的——而更离奇的是,那个失魂落魄的男人每天念叨的前女友就是自己的暧昧对象Sidney,于是,她把整个治疗过程当做了一场疯狂的游戏和操纵实验——一边收集信息为己所用,一边用心理操控的方式达到目的。
无论对于这三个人之中的哪一个,Jean都表现得职业,体贴甚至忘我,但实际上,对于哪一个,她都早已越界。
她觉得自己可以成为表演大师,那几个人不过是提线的玩偶。
越界,是《吉普赛人》真正的主题。
比如Jean的生活和性格之中,到底哪一部分是真实的,又有哪一部分是表演性的?
而哪些部分又是虚伪和矫饰的?
这个故事到最后,呈现出了一种非常残酷的景象,它告诉人们似乎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也没有什么是确定的。
Jean和自己的丈夫在那幢宅邸里,与女儿共享天伦的一切是真实的吗?
她自己确定渴望这一切吗?
如果她确认这些的话,她内心里一直努力压抑又终究喷薄的情欲火焰该作何解释?
她的自毁倾向又该如何看待?
她和女孩之间的同性之情是她真实渴求的吗?
如果是的话,她渴望回家,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的心理欲求又如何判定?
你说,在任何时候,她向人们,向周遭展现的一切都只是故意制造的“人设”?
但在任何一种生活里,她都显得那么投入,那么真诚又那么赴汤蹈火,而与此同时,当她需要抉择必须放弃一边的时候,她又变得那么首鼠两端,那么进退两难,那么虚伪那么算计那么自私又冷酷。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故事意外抖落出一个真相:人们最具有快感的瞬间,都是处在从一种惯常状态向另一种陌生状态转折的过程里,那个短暂的,充满可能性和未知的,搅拌着危险、诱惑、甜蜜,肾上腺素爆棚的瞬间才是真正的“自由”时刻,既解脱于即将埋葬自己的琐碎生活,又不至于彻底失去安全感的支撑。
所以,Jean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维系一种微妙的平衡,表现在生活中,似乎就成为了一次又一次地欺骗。
从外部视角去看,她所做的确实是欺骗,面对着小女友编造自己的身世和职业,面对着家人隐瞒着自己内心难以驯化的野性,但如果你站在她的视角去看,就会知道,这种欺骗她并无世俗意义上的企图,更多的像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冒险和满足,她必须这样去做。
从某个角度去讲,Jean像是一个高度极端化的对于普遍人性的缩影,只不过,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的能把内心隐秘的欲望付诸实践罢了。
谁不都想短暂地逃离于让自己窒息的生活吗?
与此同时,也不都盼望着能对刺激的浅尝辄止,获得快感而不放弃安全吗?
这是人类永恒的欲求,也是永恒的困境。
《吉普赛人》有它的问题,比如丈夫和妻子的故事与情感线索比重失衡,比如,夫妻之间那些表演性的挑逗过于做作,但除却这些,它还确实是一个主题独特的故事,挑明了人们秘而不宣的欲念。
其实,Jean就像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激发她的是一段同性之情,激发我们的或许是其他欲望与野心,那一切也同样令我们沉溺也让我们惊悸。
而注定,我们终究无处逃离。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
娜奥米、心理治疗师、不正当关系,这些词汇任意一个都能吸引我去看。
我是一个不想安定的人,也是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内心实则“还是不要描述”的人,所以可能更能够理解Jean的处境以及内心。
全程都在提心吊胆中,“会不会被发现”“门有没有关好”“这是在玩火啊”“完了,要被看到了”... ...其实J对S,S对J都不见得是有爱,都是“一旦得到就会失去兴趣”的人。
结尾的相视而笑似乎也证明了她们本就是同类。
对别人的操控、被同类的吸引。
一开始在纠结Gypsy这个名称到底是什么意思,看过几集才慢慢领悟到,追求自我的自由自在的流浪灵魂。
最喜欢的是Michael在德州出差、J在S的住所,交叉播放的那段。
M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本分男人,安于稳定的生活,但他也是了解J的,结婚前就已经知道J是一个根本不想安定下来的人,婚后也一直在按照J所希望的模样生活。
可是,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改变另外一个人。
那个不想真正安定的人,即使选择安定下来,倔强的灵魂怎么可能安于被规则束缚的生活,保留过去的公寓是因为不想失去真正的自我,那些自己才知道的秘密、那些想象按照另外一个身份生活的自己。
(这里也让我想到了自己,没有结婚、但是想过如果结婚要保留一个自己的独立的居所,偷偷地)最后M也必须面对现实,即使她爱他,她爱孩子,爱这个家庭。
我想J是最了解自己的,清楚知道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
就如最后的演讲,那些操控、那些伤害,一切最终都是为了操控自己、弥补自己曾经被控制的人生、以及如今被种种限制的生活。
越界的行为、连篇的谎言、不安分的内心,我想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的真实写照。
“Who are you when no one is watching?
”这个问题细思极恐。
所以我觉得这部剧完全对得起“惊悚”这个形容词。
人可能在潜意识里绝大部分不愿意承受在某些方面的创伤。
导致的失落和失意,想通过外力来解决这种焦虑。
我认为,jean通过扮演其他人给自己和病人带来过双重收益,从而模棱两可了自己对于病人的真正身份。
就像jean问艾莉森为什么吸大麻,艾莉森描述完以后的反问你有那种感受吗?
当镜头给回jean时,女主一脸的我特么的太知道是什么感受了。
通过谎言和角色扮演,带来的短暂快感和刺激,就好像一切问题开始迎刃而解了,从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对于jean和sidney的感情线,开始的只是想普通的了解,第二次见面sidney的性取向的展露。
是的,我很喜欢加了jean特别的去买了香奈儿的邂逅那个场景,女主很明确逐步促进关系的套路,从而走一场浪漫的暧昧。
在这场人为浪漫之前,在做客时自己的局促不安,正是体现内心的蠢蠢欲动。
jean在结局的时候又想通过撮合sidney和sam来摆脱sidney,不得不说jean展现了差不多人人都有的贪心。
我不会去评价女主的多重人格,我更喜欢用多样化人格。
我认为目前社会的单一人格是不可能存在的了。
我们只是保证不偏离轨道的用着多样化人格。
其实我不会断论她和sidney的感情是真和假,我是觉得到JEAN的年龄懂得了必要的取和舍。
我们现实社会也是有很多越界问题,父母与子女(尤其重要),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界限这个词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碰了,都会左右摇摆不定,我甚至怀疑我们国家忽略了这一个名词。
我觉得jean和迈克尔在第二集的时候玩扑克牌的时候,律师和心理咨询师(这两个职业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具有体现性。
克莱尔的安排正是jean的一面镜子,她有和自己不睦的妈妈,有性别认知障碍和多动症的女儿。
而她的作为又是什么呢。
很显然,她还是决定帮多莉把她的头发剪到多莉喜欢的程度就说明了,对女儿的宽容超过妈妈。
sam的安排更像催化剂,在和sidney和迈克尔之间,sidney是自己想要追求原始的欲望,而迈克尔是完美的世人视线挡箭牌也可以说是自己的盾,不难想象最后jean还是选择迈克尔,或者是说不会放弃迈克尔的原因。
而艾莉森的安排,是自己失控下的结果,最后自己约了心理治疗,就像自己无法放弃有控制力量的欲望,就像艾莉森还会因为毒品回到暴力倾向的tom身边。
通过梅琳莎的出现,我个人认为jean是惯犯了。
在最后jean对校园欺凌者的描述,更像是对于前面所有的总结。
之前看评论有人说jean最后黑化了,我倒是不是很认同,jean的最后反应只是遵循了事情的自然发展。
所有的事情的都是矛盾存在的,jean选择了谎言,享受了谎言所带来的美好,同时就得承受它带来的糟糕一面。
就像因果。
(好吧这就是我撸第一遍的感受了)
魅力阿姨的中年危机。
人到中年,看似万事顺利的生活,其实处处隐藏着不如意,控制狂老阿姨控制不了无聊的精英社区社交圈,控制不了女儿的性别认同障碍,控制不了没有成就感的工作,控制不了怎么也治不好的病人。
小老虎的出现,让老阿姨恍若遇到了年轻的自己,不羁自由且充满活力和自信。
于是老控制狂开始和小控制狂过招角力,为我们呈现了性张力爆炸的表演。
后来,老阿姨赢了(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是,真的赢了吗?
本剧naomi的角色有两个名字,真的那个叫Jean,假的那个叫Diane,或者说,困于凡尘琐事安稳中产生活的那个叫Jean,超脱潇洒性感不羁那个叫Diane,Jean选择了甘于被控制的Mike作为生活伴侣,Diane就需要一个棋逢对手的小老虎当玩伴。
最后那个眼神就表明,小老虎可不是吃素的,女人你成功引起本老虎的注意了,这只是第一局而已,别急。
当然,本剧本来就只打算拍一季,属于叫做警示剧,即便两个控制狂会继续过招下去我们也只能脑补了。
ps:1、naomi在穆赫兰道里的角色也有两个名字,假的叫贝蒂,真的叫Diana,本剧里的Diane也算是致敬(演穆赫兰道时候naomi正是青春好时候)。
2、剧中女儿的情况naomi身边也有实际例子(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看看二公子的仙女气质盛世美颜)。
3、naomi两个儿子的爹,金刚狼里剑齿虎的扮演者Liev Schreiber是屈指可数的本拉拉觉得性感的老爷们儿,配得上naomi(个人觉得剑齿虎同志的性感跟小老虎的性感有点像,都充满野性的生命力)。
如果你正处于适婚年龄,或者有准备谈婚论嫁的对象,但又非常向往纯粹的自由,担心婚姻会束缚你的人生。
如果你在既往的情感模式里,总是精神高度紧张,缺乏安全感,从而对伴侣具有极强的控制欲,不能忍受感情的任何瑕疵。
如果你正处于一段婚姻里,甚至有了孩子这种甜蜜的“负担”,但突然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你很明确你爱上了别人,却也怕伤害自己的婚姻。
如果你和原生家庭有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或者你的父母习惯性以控制的方式对待你,让你本能的抗拒和他们的接触,只想逃避他们哪怕是出于好意的关切。
如果你是一个极度自我的人,你特别爱自己,这个世界上你最在意自己;因此爱上别人会让你潜意识感到恐慌,因为你怕自己因此失控;你不敢真正投入于一段感情,因为你太怕失去。
(很多时候,也许你自己甚至没有认识到这些。
)如果你正面临以上这些情况,借由八月份水瓶-狮子轴线日月食的激发,关于自我,关于自由,关于婚姻和家庭,关于对生活的掌控,关于人生突如其来的变动,也许你应该看看这部新剧:《吉普赛人》这部剧目前在豆瓣评分高达8.2分,剧情介绍很简单,主要讲述了娜奥米·沃茨扮演的心理医生Jean和她的病人之间展开的一系列危险的亲密关系。
对于娜奥米,如果你没有印象,那么我可以提醒你,她曾经出演过烧脑神作《穆赫兰道》,以及一系列著作,在豆瓣是被封为女神的存在。
而这部剧的剧名,确实容易让人心生疑义,没有太强的吸引力。
但事实上,“吉普赛人”实则象征着内心漂泊抑或自由。
我记得我开始看这部剧恰好是在7月下旬狮子座新月的那一天,看完一集就顿时让我有被击中的感觉。
新月所象征的新的认知、感受、态度、想法,甚至是体验感,似乎倾泄而出,由一部剧彻底激发了我很多思考,甚至是直击人心的鞭笞与顿悟。
这里简单讲几点:1、界限与分寸感电影中,Jean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受困于手里的几例个案迟迟没有进展的挫败感,直至跨越心理咨询的伦理界限,慢慢进入个案的生活,潜移默化的干涉个案的选择。
这是关于界限的其中一条支线。
而另一个角度的支线则让我更有感触,更易产生共情。
剧中个案对咨询师的依赖,尤其某个做亲子咨询的妇人,下意识表现出的颐指气使的气场,并极力要和Jean做朋友的越界的态度,让我从始至终深感不适。
这种代入感,也许对于敏感体质的咨询师来说,更易感同身受,但也深感折磨。
2、婚姻和自由尤其在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终究压制着大多年轻人的选择。
很多人可能想全然随心而过,想要极致的自由,但也需要扮演外人看来“正常”的社会角色。
如果你天生骨子里流淌着自由的血液,那么循规蹈矩的婚姻生活恐怕将是你面临的极大的考验。
抑或,你可能需要花很多精力在茫然和空虚中自我挣扎,如同我很多个案婚后的日常状态。
虽然我在之前的文稿里一再提及,要顺应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要过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但是,现实里又有多少人能有条件毫无顾虑的做自己呢。
婚姻和自由,你更想要什么?
这是这部剧里,最发人深思的地方。
3、灵魂伴侣很多人在择偶的时候都想要找所谓灵魂伴侣,灵魂高度契合,仿佛另一个自己的人。
你在对方身上仿佛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抑或觉得对方活出了你原本想要的样子。
那么,你爱的究竟是他,还是你自己呢?
这是一个思考。
4、强势的父母过于强势和控制欲的父母,以爱之名的保护,大多情况下都会让子女感到压抑和束缚。
除了会导致子女成年以后,下意识逃避父母的过度干涉,往往也会影响子女的性格、择偶和情感模式。
过于追求自由,但又潜意识会被掌控关系吸引。
这是一种很无力的自我分裂的矛盾状态,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在自我觉察中慢慢与自己和解,甚至与父母和解。
这必然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我想很多经历着原生家庭课题的人应该也深有体会。
总之,这应该是今年最让我触动的一部剧。
以及,如果你带着自己的困惑和迷茫去旁观剧中人物的选择和境遇,也许你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深思和警醒。
片名gypsy中译为吉普赛人,私认为有两层含义:1.代表了吉普赛人式自由流浪的生活;2.吉普赛人的巫术代表jean试图操控别人。
网飞官译为:越界 简直感叹谁这么有水平直接扣住了中心论题!
豆瓣评分8.2,IMDb评分6.9。
写在前面:这部剧意见两极分化,收视率并没爆,大多数批评指节奏太慢,我第一遍看时觉得前5集是很缓慢,到第6集才憋出一个吻,到第9集女主性格才完全显现,到第10集才恍然大悟,而且存疑可探讨的点很多,令人精神振奋!
这部剧很应该看后细品,会让你喜欢得不能再喜欢。
看前就先不要读下文了,会让那种疑问一点点发掘出的美好丧失。
只需记得,这部剧就和娜奥米的美丽一样,岁月反而馈赠出优雅温柔的迷人气质。
看闹米的颜这部剧绝对近年最佳,看百合情节去b站省时且全。
看这部剧也是因为b站看到闹米惊为天人的美貌和撩人技术到点而不浮,但是看下去却比百合线更吸引得多。
全片矛盾焦点就是女主jean的性格及其做法,看评论还有很多人批评女主性格婊气冲天,我就个人来理解女主性格。
对jean来说,自由自在是她的天性。
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这种人只能和她一样的人在一起。
如Macheal所说,jean在10年前离订婚越近,离得越远,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安定下来,致使两人分开了一段时间。
而Macheal期望的是稳定的生活,结婚孩子稳定的工作让他感到开心,而对jean来说是噩梦。
而我们大多数人是和Macheal一样的,即使也想自由但并不像jean一样将其视为身心全部。
如jean一样有如此强烈天性的是少数,所以普通人很难理解jean为什么这么不羁,但站在自身价值观对这种性格批判是不对的,其他道德问题另当别论。
再说一遍,天性难抑。
至于JEAN是爱Sidney还是爱和她相像的自己,在第9集饭桌上她母亲提到,JEAN在幼时曾迷上了扮演灰姑娘的女孩。
性取向也是与生俱来的,在孩童幼年就能显现出来。
JEAN应该属于喜欢同性但对异性不排斥的类型。
JEAN和Sidney对Sam的态度一样,不能接受别人离开自己,所以才会和Macheal复合。
但jean最大的缺陷在于:她没有追随自己的本心。
也许和她的童年经历有关,她妈妈遮天的控制欲,和第10集中提到的她父亲就是个藏了太多秘密的人。
在第9集JEAN把亚历克斯的小说给Sidney看,并说"Now you can start to know me."也许在之前jean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安定并努力尝试了,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直到遇到Sidney。
在婚姻无法避免的出现问题,妈妈间的政治角力,女儿多动症和跨性别,工作毫无进展时,她遇到Sidney,明白了真正的自己。
第10集她挽回Macheal只是因为她不想让一切崩溃,而且Macheal从他打给凯瑟琳就知道凯瑟琳才会如艾米莉于Sam为他的真正归属。
并且在之前假设中若jean出轨Macheal会先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再找她谈话,然后离开,都符合了进展。
而且很多人说男主太好了太可怜了,其实男主也越了界。
在感觉得到秘书对他有好感并且自己也在乎她时没有立刻保持距离,杜绝情绪蔓延,即使他在第7集和JEAN对比时没有做。
但是很多人一昧在这点上踩一捧一太过分了。
认为jean还会回到家庭的一定是上文提到Macheal类型的人,jean的性格不是一般电视剧走向完全不一样好吗!
她和Sidney在第8集调情时都说前夫了,还吻得那么火热,之前还是刚被拉林讲心里愧疚的呢!
倾向于遇到Sidney后jean开始忠于自己了
在这一集之后jean回短信就说关于唯一的生活方式你是对的。
跟good wife的女主相比,闹米的女主大概就是人设好渣啊可是讨厌不起来怎么办呀这样。不续订了居然,心痛……
看不下去了……分数这么高,大概是跟不上大家的格调吧。被女主的脑回路搞垮……
闹米真的怎么看都好看,连深井冰都演的这么有味道
Naomi无论做什么都让人情不自禁原谅她 小Dolly的笑萌死人了
后来有字幕翻译成越界,觉得更好,这个名字实在晦涩乍看不知道要说什么,越界就一下明白了,Naomi女神的剧,演技输出稳定没话说,剧情进展有点儿慢又不够厚,导致估计收视不佳,哎砍了,感觉导演还没说到精彩的地方呢
需要控制 需要解释 需要第二季
一分给女主颜值,一分给配乐。不是因为拍的多么好或是烂,纯粹希望少一些人看。
your gypsy,your diane. naomi watts在穆赫蘭道演員夢碎失意後終於變身家庭主婦展開滿口謊言報復之路
我的naomi啊啊啊啊啊太迷人了! 老阿姨姬起来简直撩到喷血,心怦怦跳!
不喜欢女主人设
多重人格其实只是被琐碎日常掩饰的另一重自我
纯看女主
我承认我是奔闹米阿姨看的
也不知道这个剧到底想讲什么,看完下来毫无波动,俺尽力了
闹米好美哦。therapist的困境之一:我们对于来访者来说是“消失”的。越专业越不见存在。而人么,总要确认自己有多重要。
界限是个好东西,希望我们都能有。两个女主的颜都好高,感觉每次女主在咨询室里都像是自动加了一层美颜滤镜是怎么回事,特别美!
编剧有想法,想显得深刻聪明,然而水平不够,剧情逻辑对话有点一团糟。多的一颗星给两女主爱情戏,作为psychological thriller不合格,类似主题的电影(不健康家庭关系,表面的自己和内心压抑的另一个自己,试图从控制摆布他人得到快感):《夏日之恋》(1.2.3)《钢琴教师》(1.2.3)《黑天鹅》(1.2)
Naomi是世界上最适合演拉拉的人,和小女友各种姬情四射简直炸穿屏幕。Jane和Michael的婚姻仿佛是个笑话,发现Diane又重出江湖后,Michael眼睛都不眨就想搞秘书是什么鬼,没搞成又立马回家道貌岸然地指责Jane,其实他们根本就是一种人嘛。p.s.幸好没有第二季,有了绝对烂尾,剧情漏洞百出,已经编不下去啦。
脱离轨道的瞬间注定火花四溅。看Naomi满嘴谎言又茶又正,生命不息撩妹不止也非常享受了,更何况,对方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喜欢这个剧的微妙之处:由男病人的描述引发对“太阳”对好奇,急于向现实求证,最终引火烧身;与丈夫的几番对于出轨的假想讨论,真假难辨;文字和思想的力量被尽可能放大,很撩
醉了醉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一部剧,用一整集专心讲两夫妻怎么各自“出轨”,令人震惊的是,丈夫竟然守住了底线。摄影、用光、调色,堪称教科书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