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广州看了第一场路演。
小时候喜欢夏雨来,喜欢他身上的狡黠、灵机一动,口才伶俐。
但在大电影里,没有穿熟悉的长袍、通篇的俏皮话、人物的脸谱化,尤其在最后对簿公堂,男二佯装叛变指控夏来碧,来碧满篇质问男二:过去的都是假的?
真的忍不住翻白眼。
第一场打戏设置在戏台处,不知道百年前的潮汕习俗是怎样,但戏台经常是和拜老爷一起,如果有信仰和敬重,会在戏台打架?
但仍然为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潮汕演员、潮汕话而高兴。
如果有第二部的话,大概率还是会去影院支持,但真的希望看到有被好好打磨的剧情。
踏入人头攒动的首映厅,仿佛跌进潮汕方言的海洋。
当导演杨清希带着标志性“夏雨来”八字胡的赵曙光登场时,全场“家己人”的欢呼与掌声,瞬间将广州化作潮汕文化的精神祠堂。
这是一部会呼吸的潮汕民俗志。
抽陀螺的脆响、英歌舞的鼓点、宗祠梁柱的雕花,甚至角色啜饮工夫茶时手腕轻转的弧度——每一帧都是对故乡的深情凝视。
电影巧妙用喜剧织网,捕捞两代人碰撞时的笑与泪:老辈的执拗里藏着未说出口的爱,年轻人的莽撞下跃动着破茧的渴望。
方言不仅是台词,更是刺穿代际隔阂的温柔刀刃,那些“鸡同鸭讲”的误会终在文化根脉中溶解。
最惊喜的是叙事格局的升华:市井烟火中突然腾起的悬疑感,让喜剧有了历史的重量。
镜头掠过榕树与蚝壳墙,殖民伤痕与宗族韧性的隐喻在光影间浮动。
当片尾音乐响起,身旁白发阿伯用潮汕话喃喃:“这就是阮厝啊……”——银幕内外,一群异乡人因共同的文化基因泪中带笑。
离场时有人轻哼起潮剧选段,那一刻,电影已不仅是故事,而是千万潮汕游子捧在掌心的故乡泥土。
很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感受浓浓的潮汕文化。
请大家多多支持!
满满的情怀,被赵曙光老师的演技折服,我愿称之为潮汕演员天花板。
全程笑点密集,很多梗代入了以前小时候看夏雨来短剧的回忆。
影片也很好地展现了潮汕地区很多风俗文化建筑,就好像时光回流到了童年老家。
最大的缺点就是剧情无脑,高开低走,挺可惜,结局挺尴尬。
这里不太多剧透了。
总得来说,毁誉参半,当做一部搞笑片来放松也算值得一看。
期待了这么久,不如预期,但也看到了潮汕电影的希望。
希望潮汕电影能越来越出色,也希望能更多宣扬潮汕文化和精神!!!
应该是六分以上的及格电影,多加了一星支持分。
先表扬吧。
我要越级碰瓷!
这是潮汕版唐探1900!!
然后男主角潮阳话小年轻一开始还觉得很出戏,怎么他爹地的潮汕话这么标准,话剧口音,儿子怎么说潮阳话。
后面圆回来,原来口音是随妈。
金方堃,好像是这个名字吧有点没记住,刚出场的扮相给我感觉特别像《山河旅探》里的侦探!!!!
感觉就是山河旅探里探案失败的狗头侦探版本嘻嘻。
来说问题了。
剧情不连贯,有点拼凑感。
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没有逻辑。
比如前面夏雨来昏迷后醒来,怎么腿脚还这么利索,一点不像刚昏迷很久醒来的样子,细节没有把控好。
然后到探案部分,几个狗头侦探笑点有了,就是探案逻辑还是差了太多,比如替仵作验尸,我个人拙见,应该不把仵作写死,写病了好一点,然后可以让仵作拖着病体来再次验尸,用来圆前半段验尸时说的鸦片加烈酒导致暴毙的点子。
然后鸦片就这么大咧咧放酒里?
不是得点燃抽,发挥药性,电影这里测试的方法也感觉很牵强。
然后夏来碧,有点硬的演技,一直在梗下巴,感觉很有脾气,就是有点有勇无谋的意思在。
然后看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金男黑化时会跟夏女在公堂用撒拉黑做暗号,不会显得他的人设为了剧情转变而转变吧感觉。
后面爹地死了感觉有点倒霉,似乎也不必死,要是为了显示红毛心狠手辣,土地里的婴儿就很有冲击力了。
然后英歌舞的融合,特别突兀,前面说在祠堂折纸钱了,就可能有节日,我按这样能理解有英歌队来现场。
但是我还以为要举着棍子冲上去用英歌舞的招式暴打洋人,结果剧情是轻飘飘的扔棍子,棍子的线条一点不硬,没有感觉出力气。
后面也是赤手空拳上去打,洋人有枪耶,很夸张,一开始我还在想能怎么破局,要是方知县先主动醒悟,让人拿土枪上去一起拼,更合适。
然后加上英歌队员看到婴儿照片一点特写,他们暴打洋人更有说服力一点。
还有夏雨来的个人光环太强烈了,别的都是可有可无,被他带着跑的配角,希望潮汕电影以后变得更好,人物更丰满,剧情更完整,还有,最后花絮的时候,我除了想看对电影情节人物形象的一点补充以外,比如2个仆人怎么一个姓金一个姓夏这种,也希望能看20年前那些剧情的今昔对比,比如甩扇子的夏雨来,同角度给他剪进来对比,还有香蕉和屎,等等,卖情怀卖彻底,大胆剪,看的就是回忆。
支持汕头电影!
支持潮汕文化!
夏雨来是我们潮汕地区一个非常经典的大I,老百姓心中的平民英雄,值得上影院让全国观众认识!
这是汕头话剧团首部大电影,我已经等了很多年了,希望这部戏能用心制作,做出最好潮汕电影,让全国观众和海内外潮汕乡亲们看看我们的潮汕文化,了解潮汕文化和夏雨来!
为汕头电影和赵曙光加油!
期待这部电影早日上映,到时候一定去电影院观看!
夏雨来 (2025)暂无评分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杨清希 / 赵曙光 方展荣作为在外地求学、工作、结婚置业,已经十多年的潮汕95后来说,夏雨来这三个字就是儿时奶奶爷爷口口相传的记忆,是儿时每天晚上茶余饭后一家人的悠闲时光,是儿时与《还珠格格》、《外来媳妇本地郎》等电视剧暑假一直循环播放的快乐时光。
当我坐在外地的电影院观看电影时,主题曲一响起,不知道怎么的,很多种儿时的回忆涌上心头,加之座位周围都是潮汕人,仿佛自己置身在老家,真的很开心,很自豪,终于有很多潮汕儿时经典ip搬上电影荧幕,这几天我陆陆续续看了很多豆友的评论,说句实话,或许是很多豆友给予了这部电影太大的期望,有的觉得它里面的英歌舞、红桃粿等元素没有和主线串上,有的觉得他立意不高,就是单纯讲述潮汕人团结,外国人很坏,觉得要和黄飞鸿1 2 3一样立意深远,但是我觉得,这部影片,首先它能让我们这些95后有时间,放下工作,带上爸妈,一家人去看电影,带给我们快乐,这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了,另外,其实我也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多少,但是我觉得应该成本不会很高,豆友提出了很多批评和意见,我觉得对这部电影都期待值太高了,他只是一部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电影,要求立意多高,要求潮汕元素要搭配情感都没错,但是首先它要生存下来,所以融合进去一些卖点,例如英歌舞等,也是可以理解,大家能做的就是多到影院支持,接着期待下一部的诞生,接着也没啥说的,希望潮汕电影能越来越好。
作为潮汕人出一部本土类影视来说是值得被支持及肯定的,若要是按照一部电影来说,这部影片却远远不能达到我心中预期的标准,故事线太杂,更像是一部为了凑时长被硬挤出来的电视剧,不像电影。
身为潮汕人几乎都知道夏雨来在人们的心中地位是如何的。
电影可分为三段剧情,第一段指夏家与金家的故事,这段来说很符合夏雨来的风格模式也是潮汕很认可的一段。
第二段主要内容虽然还是夏家与金家的故事,但是人物更多是夏来碧与金亮堃的感情线,也是全场最败笔的一段。
第三段是本电影要陈述的故事线,也是最主要的结果拍出来更想夏雨来救女故事,名族精神不强烈,潮汕底蕴文化没体现出来。
既然电影是要讲民族精神及潮汕人的文化内涵,大主线以这条来包围故事线,潮汕人对内矛盾对外团结的精神及潮汕人的刻苦奋斗,人情世故未能体现出来。
我们小时候都知道以前练英歌都是有练过功夫的,结果在电影中英歌就是跟现代的英歌一样只是作秀而已,加上夏来碧,金亮堃这一条硬挤的感情让这部电影的观赏性降低很多,感觉导演在拍摄前些烂片都有的套路方式。
不过该电影也不是不可取的,金亮堃在公堂上反转为坏人这边是这部电影的观看点之一,也就那么一两分钟,最后是跟夏雨来做的一场戏这点就很差评了,要是变成本来就是跟红毛鬼合作的就是为了入侵潮汕人的内部,夏来碧只是被利用而产生的感情会更好,毕竟大部分群众还是很吃香这点。
总体来说作为电影属于不合格,该有故事线却没怎么体现出来,无关紧要的感情线却成为故事主导且故事杂。
夏雨来IP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潮汕小品作品,潮汕小品出品很多,经典的角色和作品也很多,比如现代剧《夏生》,古装剧《巧媳妇和傻仔婿》、《洪阿猫传奇》、《周不错与虱母仙》,还有很多其他的场景小品短剧,如《个银两粒》、《阿仁系列》等等。
但相比之下,为何《夏雨来》在潮汕地区更加脍炙人口,我认为与它的拍摄系列数量多有关,印象中《夏雨来》这部小品好像拍摄至第10部,可见在这十几年中,《夏雨来》在潮汕人的印象中,还不至于太过陌生,且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在这部影片上映前的各种宣传造势中,我在各类APP和短视频中听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情怀。
其实就算没有把《夏雨来》搬上影院大屏幕,很多人平时都会在手机软件如抖音,B站上观看这些十几二十年前拍摄的小品,对于一些九零后孩子而言,既是源于情怀,也是源于对童年的怀念,怀念当时那种无忧无虑,大脑空空看小品的感觉,怀念在热闹喧天的春节时期,全家人一起观看欢乐小品剧的温馨场面,这些感觉是不可复刻的,因此《夏雨来》这一类潮汕小品,成了很多潮汕人心中记忆的载体。
潮汕小品作品中的很多片段,我看了不下十次,有时候甚至还能常看常新,比如看懂了小时候不明白的一些台词、情节,也算饶有趣味。
在电影版《夏雨来》还没有拍摄前,我也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明明对于情节已经烂熟于心,我为什么还喜欢重复观看呢?
换言之,是怎样的情怀在吸引着我呢?
我曾经阅读过一篇关于方言电影的文章,其中提到对于方言电影的美学接受,有人曾做过调查:有接近70%的人认为方言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8%的人认为方言契合人们的故乡情怀。
但是这也是止步于一种相对笼统的表述,实际的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情怀,这个词语很抽象,所以可以尝试着结合具体的作品中去简单讨论。
首先,我觉得这部方言电影是以方言为主导构筑起一种氛围美学。
就像我们从小观看的潮汕小品,其从语言、背景音乐(例如《巧媳妇和傻仔婿》中有很多潮汕大锣鼓的片段、歌曲演唱(例如歌词“一个潮字三点水,一个潮汕三条江”)、甚至一些选材(例如俗语主题“别人草粿别人糖”、社会现象),都能让我们沉浸在一种浓烈的真实感之中。
因此,当在观影《夏雨来》时,耳边充斥着熟悉的乡音、熟悉的生活画面(如影片中在祠堂里“吃桌”、吃饭围坐的是八仙桌、经典菜式“清蒸鱼”、划龙舟、英歌舞、纸影戏、潮汕祠堂、庭院、灶台、村里的池塘等等,这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和画面能够让我的内心产生一种踏实、平静的感觉,所以这种以方言为主导下带来的感觉在提醒我们:我们与影视中的人距离非常近,这些真实又“复古”的画面映射着我们对美好、简单、轻松的生活节奏的向往。
其次,方言让我们“看自己”、“听过去”。
在潮汕生活,不管是在家还是外出社交,我们都是使用潮汕方言。
以前观看国产电影时,也不乏一些电影里面穿插着零星几句潮汕话,总能在那一瞬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夏雨来》是一部全片都讲方言的电影,甚至里面的外国人角色也在讲方言的电影,还是比较少见的。
因此,在观看时,充斥着大量熟悉的俚语、句法、语调、语气词、表达方式,这些语言要素原本是构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今搬上屏幕,我们仿佛在“看自己”,而对于离开家乡生活的人而言,方言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认同,又让我们得以在影院“看过去”、“听过去”。
但是作为一部以讲故事为核心的电影,里面的故事的人物、情节、叙述还是稍有欠缺。
人物群像多,但是相对单薄,不够突出。
比如夏雨来在剧中,有多重身份:父亲、乡贤、夏家子孙、潮汕人、弟弟、丈夫,随着情节的进展,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演绎,但是都显得有点碎片化且生硬,缺乏情感的递进铺垫。
有着同样问题的,又如电影中的感情线索:父子情、父女情、姐弟情、爱情、亲情、乡情,都有所体现,且以父子情、父女情、乡情为主导。
但也是重点不突出,很难让人在剧情中产生较大的情感共鸣。
比如那对年轻人的爱情线也是有点潦草,缺乏合理性,与其他线索也没有很好的交接与融合。
个人觉得在几条线索中,择一主线认真打磨会更好,比如乡情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大家大部分潮汕人在现实中的“古老的、原始的故乡”已经消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和想象去构筑电影里的世界,如果抓得住、抓得好“乡情”,也许更能凸显这部电影乡土情怀的历史性,更能把“情怀”、“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落到实处。
但这也并不简单,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和二十年前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需要电影人扎根于过去,了解于现状,还需要想象于未来,的确不易。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一些零星的感受与碎片的表达,并不成熟,也不成体系,如有不妥,请多包涵。
总之,我还是非常支持潮汕方言电影,期待能有第二部,更期待能够有所突破。
最后,致敬所有为潮汕优秀文化传播、传承努力的人!
“夏雨来”是潮汕人特别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名00后潮汕人,夏雨来刻在童年的记忆里。
这次独自去观影,看完出了影院下着雨,一路上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在这里。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潮汕文化录:开幕的英歌舞、祭祀文化、龙舟、祠堂、做粿……对于潮汕观众来说,那是无比亲切。
对不了解潮汕观众来说,这是对潮汕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展示和宣传,当然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很难通过字幕传达最原本的信息,因此对不懂潮语的观众来说,肯定感受很浅,特别涉及一些俚语,更是一头雾水。
从内容来看,剧情或许还可以再打磨得更精细一些,特别是抵御外来入侵、反对鸦片的情节设定略显生硬,以个人愚见逻辑上还不够严密。
好的方面,人物画像很鲜明,性格、情感和思想都很立体,确实还是印象中夏雨来的经典形象。
作为喜剧,片中的笑点并不密集,形式也较为单一,全靠夏雨来“支嘴”,但好在融入得很自然不生硬。
从表演风格上来看,给我的感觉更像一幕幕话剧和小品,更强调语言的魅力、表演的张力以及即时的情感冲击。
据我了解,演员中的许多老艺术家都是话剧团出身,在表演中张力很足,对体态、动作和表情细节的把握也十分到位。
特别是主要演职人员都是潮汕人非常熟悉的面孔,更拉近了与潮汕观众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
从电影表现手法来说,作为电影爱好者,个人认为或许可以改进视听语言,从而增加电影的艺术性,片中对于人物-环境、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多是通过语言来展现,或许可以通过一些镜头的运用、角度的选择来体现?
这只是个人的一些思考。
细想上一次在影院看的潮汕电影还是《带你去见我妈》,不得不说,近些年来潮汕地区的电影逐渐兴起,水平也越来越高,对潮汕文化和潮汕人独有的价值观的表现也越来越生动,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潮汕电影走进影院,把潮汕这本书翻出来读给观众听,读给世界听。
时光的回忆,满满的情绪价值英歌舞、红桃粿这些潮汕特色,电影里光顾着拍好看,但没跟故事和人物感情连起来,像旅游宣传片。
台词听着不像真潮汕人说的话,像是普通话硬翻过来的,本地人听着别扭。
想讲的东西太多(侨批、商战、家国情怀),结果都没讲透,反而把主角“夏雨来”的聪明劲儿盖住了,显得空。
至少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了英歌舞这些潮汕文化,算是个入门介绍
潮汕风土人情大赏,方言土话,民俗风情,赵曙光老师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角色的理解和把控十分到位,对于地方文化是很好的推广,对于观众来说也是很好的故事
潮汕地区同根共荣,乡贤文化是地方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夏雨来作为潮汕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不仅展现了潮汕人民的幽默智慧,在文化传承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完成度还可以,总体跟小时候相差无几,情怀加一星,总体三星吧
整体看下来还是很舒服的,还有霏霏小姐姐的来碧满分!!
【0】尬出屎。0逻辑,硬尬潮汕屎尿屁笑话。没有任何的逻辑地塑造人物,消费这个本应该潮汕人童年回忆的小品情怀。对潮汕文化的理解就是堆砌民俗,且没有任何理由就架起国人对外国人的憎恨和强行上升到民族情怀。看到评论区清一色潮汕人五星好评,难怪潮汕地区这个地方到现在还流行说别人“外省仔”。潮汕新浪潮已经过去了,一部《爸,我一定行的》吃尽红利,然后又用《带你去见我妈》回光返照,现在《夏雨来》是两眼一黑了。对比之下《人海同游》简直是潮汕电影创作者天大的良心。
潮汕的阿凡提故事
惊现熟悉的拔眉毛!记得小时候每次看夏雨来想主意都拔眉毛,搞得我还跟着拔,哈哈哈哈有没有人跟我一样的啊
最大的硬伤是在夏雨来认为鸦片➕酒精会死人的情况下硬灌给员外。即使员外是个坏人,真正的夏雨来也不可能这样草菅人命。整体世界观极其幼稚,新生代演员演技一般,台词含含糊糊的,跟老一辈对比起来非常明显。优点是台本写得不错,老演员演技在线。再接再厉吧。哦还有,谁家洗澡不关门的?朝着大厅的门就大剌剌开着…就是为了铺垫“生目针”这个梗吗?还有还有,模仿周星驰电影模仿得像一点就算了,抄作业还吵得乱七八糟…
在广州看的,12点没想到还能有半个场的人在看,看来过亿票房有希望。前半部分笑点很多,后半部分为了整个电影的完整性还有判师判案老传统剧情,多了比较多推动剧情的内容。但是有伏笔很完整,夏雨来女儿好看,未来女婿也挺帅。而且内容格局立意比小品高很多,围绕资本列强和封建社会的矛盾,以小见大展开剧情。可以打9分,但是身为潮汕人必须满分。
不知道编剧老师回看自己对《唐探1900》的评价,再看看自己写的《夏雨来》,会不会笑出来
家明就喜欢这么土的。喜欢《九品芝麻官》的应该也喜欢这个。
方言电影的个性示范,当潮汕俚语成为诗性语言,普通话突然显得苍白,在夏雨来吊儿郎当的坏笑里,我看见了对抗规训的千万种可能
有点对不起我的童年。想起昨晚见到外婆,她没有病但走不动也神智不清,突然含着泪问我们有没有看见她的“老男人”哪去了。我没听清,妈妈哄着她说“去远方做生意了”。突然廿几年便过去,显然我没有长成理想中的大人,只深深感受到大人们老去竟是变得更小,求神拜佛时下意识先祝大家身体健康。
愿潮汕愈来愈好
意外挺好看的,摄影有质感,台词挺多本土人才懂的潮语谐音,老戏骨们演技也很有感染力,虽然影片突出太多宗祠场景有点刻意但也还能接受。比较可惜的是本该作为高潮的公堂辩论戏却拍得太儿戏,逻辑混乱无什么说服力,金亮堃的碟中谍、来碧的承认杀人好像为了反转而反转,仔细思考却没什么作用
夏雨来的时代对抗洋人劣绅,如今我们面对抗争贸易关税,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我辈更应发愤图强!
38块钱强撑住没有半截离场。
剧情相当稀碎,每个转折给我的感觉就是“哦”电影两颗星,情怀一颗星。中间不得不通过看手机来缓解我的尴尬。。。
那个小喽啰一定是水鸡兄的儿子
陪老妈看个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