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这个电影就如同我讨厌《伯德小姐》,还没有《伯德小姐》的摄影那么漂亮,三星太低四星太高所以给三星。
女主太讨人厌了,一个从不考虑别人的自私鬼,或者说是一个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电影最开始是女主自己的旁白,于是从女主的视角观众看到的哥哥和妈妈都是故事中的“反派”,实际上电影逐渐从客观的角度深挖下去,观众逐渐发现了哥哥就是很好的人,只是好到让人嫉妒,而妈妈也只是一个遇到更年期瓶颈的普通母亲。
这电影所有的破事全是主角自己一手作的,到最后一个“对不起”就解决了,又家庭和睦幸福开心,怎么可能呢?
人不能做出一堆糟糕的选择然后管这叫生活,生活付不起这个责任。
伍迪·哈里森真的是一个神奇的演员,他独有的风格使得无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都能给人新奇的感觉。
再就是亚裔男配的角色真的挺好,暖心有才富二代,就是长得差了那么一点点。
海莉·斯坦菲尔德逐渐好像接受了自己的定位,从这往后的角色几乎都是这一类青春少女,还没有之前《Begin Again》和《完美音调》里的角色有突破。
感觉自己和全世界都融入不了的这种感觉在自己高中时也有过。
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那种心情,不知道该怎么配合别人去表现出开朗的状态,长久地沉浸在自己的不开心里。
还蛮理解女主的那种心情的,在得不到认同感的时候,明明想向周围获取一点肯定,但好像只会有更多人对自己说:你有毛病了。
然后自己的情绪就会滑向一个更糟糕的轨道。
这像极了那时我和我奶的对话,每每诉求认同反遭否定。
每次我都对她说:“我跟你说这些是想争取得到你的理解,不是非要证明我对了。
这对话后来也发生在我和小敏之间。
她们都露出相似的不耐烦的表情,甚至批判我。
然后成长真地就像是在某个瞬间突然完成的,也不知道是怎样达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记得在高三的最后又一次和奶奶爆发争吵,这一次连小敏都不相信我了,我哭得很凶。
她当时是怎么说服我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可能是说希望我能变好,给了我一种“看我表现”的感觉。
然后我就真地变了,开始变得很踏实,一心做事,没有那么多情绪了。
后来我还一直感谢她让我考上了大学。
我现在竟然很难想起,如今这个经常否定我的小敏曾经是自己最温柔最坚定的支持者。
也许生活把她的温柔和耐心都磨没了。
曾经她还会跟我袒露她内心的苦,现在她只是躲在厚厚的壳里了。
那时候她看着我或许会发出那种疑问,What's wrong with you?
而现在我看着或许更年期的她也会产生这种疑问。
想要包容,的确都很不易。
经常在潜意识里认为,人就是应该按照道理去生活的,该理性,该讲理。
可是事实上人经常有不讲理的时候。
娜丁(海莉·斯坦菲尔德 Hailee Steinfeld 饰)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古怪孤僻不合群的姑娘,因此常常受到同学的欺负。
克里斯塔(海莉·路·理查森 Haley Lu Richardson 饰)好像一道光,照亮娜丁的生活,她们从相识起便形影不离,互相分享快乐和秘密,时光荏苒,两个女孩长大走进了高中校园,她们之间的感情从未改变。
娜丁的哥哥达里安(布莱克·詹纳 Blake Jenner 饰)英俊帅气阳光开朗,他的存在衬得愤世嫉俗少年老成的娜丁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但娜丁不在意,因为她拥有克里斯塔的友谊。
然而某一日,娜丁震惊的发现克里斯塔和达里安竟然躺到了一张床上,与此同时,娜丁爱上了名为尼克(亚历山大·卡尔弗特 Alexander Calvert 饰)的男生,可她根本无法打入他所在的圈子。
00:24 单曲循环Big Jet Plane这是我分享给他的第一首歌。
后来还有你的爱情,No Surprise. 现在这几首歌都不再听了。
随机播放时,也会切下一首跳过。
在我还没有真正放下你之前。
怎么才算真的放下呢?
去年的十月到十二月,我因为你的出现和走开,过得像屎一样。
在爸妈面前因为你哭过。
那么正式地哭过一场。
之后再也没有提起过你。
口头上的。
我以为寒假在家,会找个机会,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大哭一场,想明白整个屎一样的过程,把脑袋里的垃圾倒出来,跟着眼泪一起进下水道。
然而没找到这个机会。
你是过不去的坎。
但我在试着过去。
奏效了。
只要跟你有关的东西,跟你像的人不出现,脑袋的筋就不会搭错。
可今天破功了。
真是搞笑的巧合。
他们在车里要开搞,车载音响里放的TM就是这首歌。
男生说,这是他最爱的歌。
去他的吧。
我的眼泪要出来了。
我想打开微博,发一段超过字数限制的催泪瓦斯。
但我忍住了。
或者说,是防御机制起作用了。
凝练成了三个字。
fxxk this song.讲真的,我可以什么都不在乎。
我的具身记忆里没有爱的概念。
如果有,也是与其他负性词混杂在一起的。
那些过渡到成人思维的东西。
还有对存在的批判与怀疑。
会让我恶心。
生理上的那种。
纯真与过往。
多好的词。
可我在长大,他的意象在磨蚀,感受在消失。
有时候我真的害怕,我的杏仁体被某次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给烧坏了。
那么多值得去感受的感情。
希望,感受,经历,失望,最后写成一部小说。
柯本说,我的艺术需要悲剧。
那么多悲伤,有些可以吞下,有些要吐出来。
有些要录进歌里,放到电影里。
我喜欢这部电影。
如果我有一个除去cult film之外的Top榜,这部电影一定最爱。
每个人的十七岁,或多或少都与这个世界为敌过,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美好的青春年代,我们到底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当时所认为的疼痛或者悲伤在如今看来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比起之后冗长的人生,那稍纵即逝的美好年华,不知为何,却反而让我们时时感到不安。
觉得学习是件繁重的事,怀揣着看不透的未来,相信爱情也渴望心动的人对自己动心,和父母争吵,离家出走,或是将苦闷都憋在心里,写在日记里,当然也有没心没肺,得过且过的浑浑噩噩,打过架,喝过酒,第一次偷偷尝试抽烟,其实根本不知道爱真正的含义,却觉得喜欢就是大过天的事情。
但不管怎样,说到底,想去尝试,却害怕失去,又担心无人能为自己买单。
不独立,却以为自己独立,不够成熟又自觉成熟的情绪,是每个人十七岁最大的心魔。
而后的十年里,每每想起那青涩不堪的十七岁,除了觉得好笑,怀念,其实更多的,反而是羡慕不已。
《成长边缘》大概就是这样让成年人羡慕不已,让未成年人感同身受的电影。
在青春成长电影里,国产的青春片要么像《谁的青春不迷茫》那样尽是美好的白衬衫,要么就是像《颐和园》中诉不尽的离愁和感伤,相比之下,欧美的青春片总是更贴切我们的内心,我们深知活不到像他们那样的开放,但欧美青春片中人物的情绪和内心独白,似乎更能让我们毫不避讳地去相信它是真的。
表妹看完之后和我说,看哭了,不是多伤感,而是大多数女生真的就和电影中的那个女主一样,生活中每一个路口告别得仓促又伤感,多少都是因为自己作,但是就是这种作,才是青春最真实的写照啊。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甚至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反转:从小就古怪不合群的姑娘娜丁,幼时丧父,与母亲和唯一的哥哥生活在一起,她孤僻又清高,直到遇到了生命中最珍贵的朋友克里斯塔,她们从相识起便形影不离,互相分享快乐和秘密,她们就像大多数交往十几年的姐妹,深知彼此家族背后的秘密,又互相嘲笑过内衣的颜色。
而一场酒醉,克里斯塔在娜丁家收拾完残局,却一时脑热,和娜丁哥哥发生了关系,娜丁必须面对的是,自己最依赖的朋友和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毫不在乎的哥哥要在一起了,于是娜丁感觉到了自己终于要失去最后的救命稻草了。
“二选一,有他就没我,有我就没他。
”当娜丁对克里斯塔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会说这个女主太作了,不过就是闺蜜和哥哥在一起了,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为什么非要逼到大家都处于尴尬的绝境?
然而我想说的是,我太了解这种感情了,不是说我太清楚女主作天作地的感情,而是我太明白,十七岁的我们总是不顾后果地希望世界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来运转,不会去顾及别人的感受,也根本不需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你们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去做,那就是我最大的敌人。
可笑吗?
幼稚吗?
天真吗?
但这就是每个人的十七岁啊。
而后,学校亚裔小哥对娜丁表示了自己的好感,而娜丁却悄悄喜欢上了水族馆的长腿欧巴,面对喜欢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人,她再一次纠结了起来。
她想给长腿欧巴发信息,发露骨的信息,发骚情的信息,让长腿欧巴可以知道她的心意,直白而无畏,却笨拙又狼狈,长腿欧巴自然而然地以为女主只是想和他打一炮,结果预想了车震和野战,却被女主无情地拒绝了。
“What do you want?!
”长腿欧巴几乎的发狂的。
“To talk,to get to know you,not just do it in the first five seconds.”这是女主的独白。
长腿欧巴彻底被女主打败了,从此将女主拉入了黑名单。
就是这样糟糕的十七岁,没有了闺蜜,失去了爱慕的对象,回到家看见烦人的哥哥,和只会听哥哥说话的母亲,娜丁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她离家出走,离开所有这些她讨厌的人,不理解她的人,拒接任何人的电话,让他们着急,让他们悔恨,让他们去为失去自己难过吧!
看看,这是不是你曾经做过或者想做过的事?
女主以为自己逃离了,最终却还是被哥哥找到,这时,哥哥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从不关心你,我来这儿找你也是为了自己,我的生活真是他妈的不可思议,我爱这种生活,不,我爱下楼再和妈妈聊一个晚上,我爱就读家附近的学校,天知道我不在家旁边守着,家里会发生什么事。
还有我爱……那个让我感觉可以松口气的人,不压制着你,我确实什么都不是,所以,你说得都对,我现在的生活很爽,我赢了。
“当女主看着哥哥离去的背影时,就是她真正长大的一刻。
是啊,你看,其实哪里有真正不爱我们的父母兄弟,即使我们活得再糟糕,也总有一个人会在危机时刻惦记着你,纵容着你,帮你收拾残局,这种特权真是只有年少轻狂的时候才有,难道不值得我们羡慕吗?
可是,我们偏偏就爱伤害这些帮我们收拾残局的人,我们也只能伤害他们。
记得很多年前,也是十七岁的时候,我一个好朋友的父母离异了,她时常半夜离家,给我边哭边打电话,她说她觉得世上说爱她的人都是骗子,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爱过她,否则他们为什么只会为了自己来伤害她。
而多年之后,她也为人父母,慢慢和自己和解,也与父母和解,她说过那些伤害过他们的话,已经没有办法收回了,可是他们却从未跟她计较过,毕竟她是父母最爱的女儿。
就像电影的最后,女主终于出现在了亚裔小哥的参选发明竞赛的现场,在母亲焦急打来电话的时候,给母亲发了一条信息——”I’m safe“,母亲终于破涕而笑,思考了很多话,却只回了一句”OK“。
如今想想,我们的人生越活越宽松,也对生活越来越仁慈,当我们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反而不会再去随意伤害那些我们亲近的人。
还在身处青春的人,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有一天,我们既会原谅生活,同时也会被生活所原谅。
躲不过的那些脆弱而又互相伤害的年华,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路。
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
女主在丧父之后,母亲的不靠谱、哥哥的视而不见让她内心的不安全感一直存在,除了闺蜜,她找不到别人爱她、肯定她,而闺蜜却有了爱人,但是那个人恰巧是女主讨厌的哥哥,两人的世界就多出了一个比女主更重要的人,女主内心的不安全感爆发,所以在闺蜜找了哥哥做男朋友时,她的情绪如此激烈,她觉得闺蜜之后一定会慢慢离她远去,所以选择先一步决定绝交。
女主在情绪走向偏激时,有几处可以看出她想要救赎自己:和亚裔小哥出去约会、找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想要在母亲那里逃避闺蜜选择与哥哥在一起的现实时,与母亲产生口角,最后破罐子破摔去和暗恋的小哥表白。
最终在女主有意识、无意识的自救与老师的开导下,自己走出封闭的牢笼。
成长的道路上只有自己才能救赎自己,除了自己真正的想开了,没有人能够真正将你从阴霾中拉出来。
这个电影没有坏人:女主就像成长中的你我,矫情、固执、内心封闭,但是在老师的开导下,最终自己走出封闭的牢笼,有了爱人,结交除了闺蜜之外的其他人际关系;闺蜜想把女主拉进哥哥的社交圈子里,但是女主的内心是封闭的,无论其他人怎么做,女主都不能接纳除了闺蜜之外的其他人,内心的封闭除了自己别人是不能做什么的,尤其是像闺蜜这种早就在局中的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要求其他人的想法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哥哥小时候丧父,母亲像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出现问题只知道依靠自己还未成年的儿子,妹妹从小就开始吃抗抑郁药物,没有长出坚强的臂膀就要成为妈妈和妹妹精神上的依靠,想想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哥哥选择对妹妹视而不见(虽然这样确实是自私了一点,但是也不能对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孩子有太高的要求);这一个家庭中,父亲在世时,应该算得上家庭精神上的砥柱,导致妈妈在父亲离世后没有办法瞬间成长为让儿女依靠的母亲,看情节妈妈在父亲离世后可能还患有精神上的焦虑,所以她甚至无法开解自己一瞬间的激烈情绪,家庭中遇到问题只能依靠儿子去解决,就更谈不上为患有抑郁症的女儿提供专属于母亲温暖的臂弯了;在女主焦虑时一直去找老师也能看出,老师在女主眼中充当了女主父亲的角色,尤其是在看到老师家庭的温暖、老师为人父时的父爱之后,女主彻底走出了阴霾,选择与自己、与生活和解。
成长边缘 (2016)7.62016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凯莉·弗莱蒙·克雷格 / 海莉·斯坦菲尔德 海莉·露·理查森
偶然间搜the 1975 的somebody else找到了这部电影。
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让我回忆起17岁时的自己。
疼爱女主的父亲离开,不能撑起来的母亲无法依靠也无法诉说自己的心事遭遇。
从小就受大家欢迎的哥哥是父母省心优秀的孩子,好朋友是拯救女主的和站在她那边的唯一的人。
结果还给哥哥抢走了,自己独自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女主爱慕的对象看到她写的长信只不过是想要跟她有亲密关系,而她也是纯粹得想要喜欢她想象中的人一样。
最终认识到了那是个渣男,父亲走后母亲没有承担起父母的责任让她突然了解到哥哥的心情,像是一瞬间版成长了珍惜眼前人了找到华裔小哥。
但我想说的是,现实当中同样处境的人并没有办法这么坚定的拒绝扭转局面。
她可能会误入歧途很久然后艰难抽身。
亦或者在讨好那个渣男的时候已经献身了。
在失去朋友家人无法诉说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好老师帮助你,还把你带到他家里最后开车送回家。
在17岁的认知当中,只是听从自己的直觉但不一定是正确的。
也有可能彻底封闭了内心,在自己世界当中筑起一道墙,如果没有朋友那我就不需要朋友。
事实上我也是花了近十年走出来,逐渐跟家里人坦诚沟通,试图找到一个交心的朋友让生活平衡。
这部是让我感同身受的成长电影!
她是我的镜子,但是很可悲的是,我认为(只是我认为),到最后也没有人真正重视她,珍惜她,爱她(除了那个亚裔小奶狗),她的朋友并没有去理解和追寻她,甚至没有去示好,她彻底跟女主哥哥每天开开心心的玩,有了更棒的朋友圈,更棒的朋友们,她忘了她!!!
女主哥哥也是!
他根本不在乎她!!
一切都是女主在示好,原谅哥哥主动道歉,原谅妈妈主动道歉,原谅朋友主动示好,这部影片只是女主拼命地想跟自己和解而已!
除了她之外没人爱她!!!
除了父亲和小奶狗之外没人爱她!
重视她!
狗屁治愈!
狗屁HE!
没人愿意为她放弃一点点自己的幸福和拥有!
就像她哥哥说的!
这是你的事情,你自己解决!
跟我没有关系!
一切都你自己扛吧!
自己消化!
你的样子像是有病,离我远点!
一群混蛋!!!
我更希望的结局是女主能成长,学会离开他们生活,学会独自一个人消化,学会习惯孤独,学会去爱上别的人融入别的人,而不是原谅。
我这个人就是小心眼!
我就这样,我就是受不了女主可悲的自我消化。
她只是独自理解了所有人,但到头来还是没有一个人理解她迁就她治愈她!
对于这一类心灵青春成长类的电影,总是很有观看的欲望,哪怕知道大概就是那么些剧情,但只是因为想要看到另一个自己,所以看了。
女主角从小被排挤,没有朋友,生活在光鲜亮丽的哥哥的压制下,和妈妈关系也不是很亲密,家里唯一亲密的爸爸却很早去世了,有个唯一亲密的朋友却和自己讨厌的哥哥谈起了恋爱,连老师都说 没有人喜欢自己。
我想她是孤独的,在她每一次想要去建立对人的信任,却又总是被伤害,所以她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了她。
她甚至在酒后说 连我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天哪,这多像那个敏感脆弱又自卑觉得自己没人爱的我啊有个稍微看对眼的男生,当他想和自己have sex时,却还是下意识拒绝了,后来才发现,他并不是真的喜欢自己,而只是想have sex而已。
我能理解 她的崩溃大哭 那是一种 我原本以为我可以对一个人放开心,结果他并不是真的想用爱包围自己。
脆弱的人往往渴望爱 但当爱来临时又下意识推开 甚至发现被伤害以后 可能我们建立的世界又崩塌了。
所以到底爱还是不爱最后在和哥哥和解的那段对话,I exactly know her 她说这么多年以来 她一直有这种感觉:好像灵魂出窍 俯视自己 她讨厌自己这样 她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她不知道如何改变 她又很害怕 这种感觉阴魂不散天哪 我无法形容我有多么理解她 那些长期以来生活在沼泽里的人 其实他们未必想变成这样 只不过过去发生的一切一直牵绊着他们 他们也知道自己做错过事情 伤害过别人 可是他们 就是很难很难 变成他们想的那个样子 没有人喜欢阴暗 只不过阳光很久没照进他们心里了 我只是觉得 即使是这样 还是要让自己努力走出来啊 因为你不可以在这里越陷越深 The only one who can save you is nobody but yourself,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a positive lovely sunshine girl,you must level your best to make any change,just do it
爱你的人都在边缘爱着你。
你理解的爱与不爱在于你向左还是向右。
别让爱你的人等太久,别让他们围着你转还故意伤害。
The one who love you always be there, even at the edge. Be loved or not you understand, it depends on you turn left or turn right. Don't let them wait for you so long or center around you or say something hurt.
嘴拙少女成长日记,不会说话不合群放在以前太难了,但手机时代拯救了这种状态?青春的困惑和挣扎还可以再多来一点,结局竟然有稍许被感动,接踵而来的凶险如浪潮翻滚,一夜长大的少女却学会了用微笑面对。无论怎样,谁人的青春不愚蠢,谁人的青春又不骄傲。
幼稚。来自True Grit的女孩,从来没喜欢过她。想嫁伍迪哈里森
虽然无法带入女主的世界,但感觉很真实
不矫揉造作的青春电影,OST超好听!成长路上,当我们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很重要时,这个世界刚刚原谅了我们的幼稚。谁的青春不迷茫?渣男统统out,哥哥的拥抱是最温暖的,与这个世界和解前,先和自己和解吧,家人永远都支持我们!p.s.因华谊兄弟是出品商之一,所以才有这么可爱的亚裔角色吧。
很喜欢,有一部分很真实。译名感觉不太到点上,感觉重点其实是女主的自我成长,虽然确实是在别人(朋友/家人/现实生活)的帮助/推搡之下才成功的。跟哥哥道歉那里很触动我 也让我想起自己以前一个时期的一些想法,我当时心里也明白,只是没有像她那样有勇气说出来直接面对。女主演得超好!
剧本太赞,看着看着就感觉时光倒流,眼前的一幕幕投影在屏幕前,青春就像后视镜里的公路,偶尔瞟一眼,不敢多看
海莉妹纸太率真,人不傻逼枉少年。“隔壁家的孩子”的哥哥,又当爹又当妈的小闺蜜,命令式教育的糊涂妈妈,都抵不过自我破茧成蝶。按中国话来说,懂事了!
中二是病得治。女主演得非常好,只是故事太烂了。
太想当然了吧。。
全片尽全力将人物的内心透露于表面。导致这些人物很不真实,还很可笑。这片和Juno最大的差距就是人家是把一发生在青春期的严肃深刻的事件以青春期的独特的诙谐幽默表现出来。这片就是一件又一件解释不清楚的破事的堆砌。中间插那么几个不是很好笑的段子。
总以为会爱上自己喜欢的那种疯狂,然而替代自己美好想象的却是意料之外的慌张。亚洲男孩在爬上泳池打开那首歌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有多amazing了。
老哥太眼熟原来是各有年少时的男主。。。喜欢在汉堡店里玩来回玩鞋子的细节。这部电影真是让你回想起很多很多,女主的作完全可以理解哈哈哈,亚裔小哥家的大房子还有冒着热气的游泳池真是星星眼!
完全入不了戏,男主长了一张配角脸
怪胎女孩的青春叛逆期暴走,高三了还能这么作天作地只能说美国中学生真的是作业太少了,更何况还有个隐藏的韩国富二代追她,一个温柔耐心的老师关心她,一个搞了她闺蜜但是帅绝人寰的亲哥爱她,没有朋友死了爸,可妹子你还是人生赢家啊,谢天谢地你结尾终于醒了别再作了
欠揍就是。
瞧瞧人家的青春片多真实又细腻入微,每一场跟老师谈话的片段都好精彩,这是多少人的青春心路历程,有着老灵魂,喜欢老电影、老歌,甚至喜欢老成的人,抨击自己一代人都是蠢货,肤浅无法沟通,沉迷社交网络,在深夜抱着手机翻着鸡汤文,发着眼神迷离的自拍,自己却放不下手机,写着触动自己的文字.
女主作天作地最终也还是成长了-承认自己的loser本质然后与生活妥协。她的crush居然不是gay这不科学!!!
总算看到亚裔小伙俘获欧美小姑娘了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我喜欢经典的音乐,经典的电影和认识已久的人,不能忍的是,我和他们没有任何共同点,他们和我也没有”……Freaks and Geeks附体啊
有一位有钱 靠谱 个高 人帅 身材好 还多才多艺的亚裔小哥 就赶紧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