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影片的开头 是巴黎乡村的秋日美景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单身老太太她会在出门前整理发型,涂口红会独自去教堂做礼拜,独自看一场电影也会在院子里种蔬菜和南瓜和闺蜜一起去山里采蘑菇采摘回来做精致的餐食这一切美丽的铺垫结束生活的底色才慢慢浮出水面没有不残酷的真相没有不扎心的现实
02老太太名叫米歇尔,年轻时做皮肉生意直到外孙出生前才告老还乡她的职业使女儿瓦莱丽儿时被同学看不起因此瓦莱丽一直对她抱有鄙夷和恨意成年后瓦莱丽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工作不顺,婚姻濒临崩溃月底拿不出500欧瓦莱丽要带儿子卢卡斯来外婆家里过暑假米歇尔满心欢喜提前几天便收拾房间换了干净床品采来新鲜的蘑菇为他们做菜瓦莱丽一下车,母亲上来拥抱她她说,我感冒了,就不抱了母亲说,我做了丰盛的午餐她说,我们在车上吃过了母亲兴奋地房间里和外孙交谈寒暄她在院子里气急败坏地给丈夫打着电话成年人鸡飞狗跳的生活真是全世界都一样
03然而,到达母亲家的第一晚瓦莱丽就因为吃了母亲做的蘑菇而中毒进了医院瓦莱丽大怒,当晚就带着卢卡斯回了巴黎原本满心期待着和外孙过假期的米歇尔重回寂寞日子甚至抑郁她想为她做事,却总是什么都做不好她想亲近女儿,却发现女儿跟她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看着瓦莱丽的汽车绝尘而去米歇尔无措地搓着双手,眼神局促像个做了错事的小孩而与此同时,瓦莱丽在回程的车里泪流不止
04后来,闺蜜的儿子文森特出狱米歇尔为他提供了一个帮自己打扫庭院的工作并付给他一份不菲的薪水文森特得知米歇尔很想见自己的外孙便偷偷去了巴黎劝说瓦莱丽瓦莱丽在文森特面前难以掩饰对母亲的厌恶和恨意想要去阳台上抽只烟平复情绪然后画面嘎然而止下一个镜头在院子里干活的米歇尔接到女婿的电话收到了女儿瓦莱丽从阳台坠楼的消息
05究竟是自杀,还是意外坠落?
是文森特谋杀?
还是米歇尔指使文森特谋杀?
电影里给了这几种可能的暗示却没有给出一个最后的答案日子就这么过去了外孙卢卡斯选择跟着米歇尔一起生活米歇尔享受着和外孙的快乐时光而文森特也帮她照顾卢卡斯和一老一小成了忘年交米歇尔在用自己剩余的生命弥补着对女儿缺失的爱和内心的愧疚警察调查瓦莱丽坠楼案上门问讯的时候米歇尔说谎,提供了文森特的不在场证明我想,那一刻她想救赎文森特因为文森特说过,他不想再回到监狱那种一辈子背负着一个错误的感觉,米歇尔懂得所以,她救了他,也是救赎了自己
06影片很安静,画面很美好所有的矛盾、纠结、冲突都是无声的就像成年人世界里的崩溃夜深人静 万籁俱寂辗转反侧想了一万种可能做了一万遍决定早上醒来 起床洗脸穿衣上班 生怕迟到地球仍在旋转 生活仍在继续悲欢时起时伏 但责任永远在那里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生命的尽头也没有人等着收你的答题卡所以 从来没有什么对错往前走就是了
忍着没看评论直到剧终。
本以为是一部像《普旺斯的夏天》那样的温情片,没想到疑点重重。
但两部影片还是有一个共同点:法国乡村的景色真美。
大概翻了一些短评,怀疑自己真的没看懂吗?
以下是个人见解:1.母女情:米歇尔渴望与女儿的亲情关系,然而女儿总是冷漠回应,这中间有女儿对母亲过去妓女身份的厌恶,也有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隔阂,加上当下的婚姻出了问题正是烦恼苦闷的时候,我认为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女儿对母亲的冷淡与疏离。
2.祖孙情:米歇尔对孙子的爱表达得非常清楚,无需赘言,孙子也依赖外婆。
3.闺蜜情:这条线是感人的,但愿我到了头发花白的年纪,也能像她们一样有一个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在身旁。
文森特出狱后,米歇尔怕他不好找工作主动提出为自己打工,正因为他是多年闺蜜的儿子,或许也早已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后又出钱给文森特开咖啡馆,这里存疑,我认为米歇尔这样做的原因同样可以用闺蜜情来理解,但这个时间点是在女儿出事之后,如果是谋杀,那么可能就是其他的原因了。
4.米歇尔和卢卡斯在面对警察的询问时,关于文森特的不在场证明,两人都撒了慌。
我更倾向于两人对文森特的感情很深,宁可撒谎。
卢卡斯在学校受同学欺负,米歇尔找到文森特,说“你能再帮我一个忙吗”?
在这里,用了“再”字,那么文森特还帮过什么忙?
或许是文森特去找米歇尔女儿?
但个人认为,即便如此,也并不能说明是谋杀。
5.最后,女儿的死究竟何因?
看了大家的讨论,有人相信谋杀有人认为在拉扯中发生意外,就个人而言认为后者并非不合理啊,难道因为文森特坐过牢就一定是谋杀吗?
包括米歇尔一次次“见”到女儿,一种视角可以是因为谋杀而带来的罪恶感,另一种视角也可以是母亲对女儿多年来的愧疚感,甚至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女儿。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理解,影片并没有明确答案,这些留白和疑点是故意制造的巧合还是留给观众破案,不都是看观众愿意相信什么吗?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我相信是意外。
这个老太太是一个表面上楚楚可怜、人畜无害但内在却极致自私的恶魔,最恐怖的甚至不是她雇凶杀亲生女儿的行为,而是她内心为何要这么做的动机。
首先说说我认为她是故意杀害了自己的女儿,很多评论觉得是“好心办错事”,这显然是不对的:1、一开始的“毒蘑菇”事件就提了一个醒,女儿吃完毒蘑菇之后她和外孙“恰巧”外出散步,如果不是女儿自己强撑着打急救电话估计就死了,而女儿事后坚定认为她是故意要毒死自己的,也说明了之前应该有类似的情况或者女儿明白她有这个杀人动机。
为什么要下毒呢?
很简单,此时文森特还没出狱,弱老太太缺少一只强有力的手,只能下毒。
2、文森特去巴黎找老太太女儿的时候手机“遗留”在了家里,就是为了制造不在场证明。
3、文森特进入女儿大楼门禁的时候戴着帽子,使得摄像头没有拍到自己的脸,而他平时从来不戴帽子,可以看出他是刻意躲避摄像头的。
他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主观动机就是杀人,而不是什么“好心办错事”。
4、老太太事后给文森特很多钱开酒吧,而且最后被女警官问也说没收回来这个“借款”。
这说明老太太就是给的杀人佣金。
如果老太太真的认为文森特是“好心办错事”的话,不至于要给他这么大一笔钱,而且还不要回来。
5、文森特的母亲从文森特口中得知了他“好心办错事”之后似乎真的相信了,但她事后问老太太文森特开酒吧的钱是哪里来的?
得知是老太太“借”的以后,气愤的离开并且晕倒了,由此看出她明白这是“杀人佣金”。
之后又癌症死了,似乎也说明她内心经受了很大的煎熬。
6、女警官时隔很久后还能找来,说明警方掌握了很多线索,高度怀疑是文森特。
来问老太太是一个人来的,说明没有怀疑老太太,毕竟谁会怀疑母亲杀女儿呢?
法国警察还是不懂人性之毒,老太太的动机稍后说。
7、女警告诉老太太怀疑文森特的时候,老太太竟然主动问文森特的手机定位在哪里?
以此证明自己说文森特在自己花园干活并非假话。
这个细节说明她早就准备好这个不在场证明了。
其次说说老太太的杀人动机,这是本剧最牛逼的点:一个正常人、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甚至一个连环杀人犯,都不会杀害自己的女儿,对吧?
真的是这样啊!
虎毒不食子嘛!
但你们猜猜什么人会这么干?
—— 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会!她“他”们的心里这么想的——这个号(女儿)练废了(不爱我),我就重新(杀了女儿)练一个新号(外孙),重新开始(让他爱我)。
为什么你不爱我?
哪怕当了一辈子鸡 (外孙出生前才收手) 导致忽略了你!
哪怕当鸡让你从小备受歧视!
哪怕给你的成长带来了痛苦!
哪怕我的错误导致你精神不健康,甚至抑郁!
哪怕你似乎因为这个都离婚了!
哪怕你不爱我是我自己造成的!
但是你还是要爱我、要发自内心的尊重我啊,因为在我的世界里我才是中心,你不爱我你就理所应当的去死,我会让我的外孙爱我!
我会幸福的度过晚年,终有一天我会幸福而无痛苦的死去(她做到了)!
去女留孙而已,基因传承还在!
所以人人都挺好的,除了她女儿!
很多观众会出自内心的良善,认为文森特是“好心办错事”(误杀),毕竟一个如此柔弱可怜的老太太怎么会是杀害自己亲生女儿的凶手呢?
这也正是导演牛逼的地方——恶魔在人间,它们从来都长着天使的面庞!
我去我去!
这个电影画面缓慢治愈,剧情像坐过山车一样。
主要这几个点印象很深刻。
第一点,我觉得女儿的死是意外,母亲因为毒蘑菇的事情以及职业对女儿的影响等等一直很愧疚,但是去看医生时面对医生提问,母亲却说不知道,我觉得是她有那么一瞬间面对尖酸刻薄的女儿会想让她消失,自己好跟孙子一直在一起,但是缓过神来会觉得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第二点,看到结尾才发现文森特和卢卡斯好像是一对,这才联想到文森特刚出狱有一天晚上在家里待不住,出去一个人待着,周围零散的站着的都是男人,我以为他要去干什么坏事呢。
第三点,最让我震惊的是卢卡斯也否认了在家楼下见过文森特。
卢卡斯之前跟妈妈一起看望外婆的时候就说想留在外婆家,但还是被妈妈带走了,面对情绪不稳定的妈妈,他是不是也不想跟妈妈生活在一起呢?
而且警察来询问的时候,他有爱自己的外婆,有对自己很好的叔叔,也差不多适应学校的生活,乡村的环境也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对于卢卡斯来说是更好的,所以他否认了。
妈妈的死在这一刻居然到了一个诡异的平衡点。
第四点,妈妈中毒以后非常生气的拉着儿子走了,临走之前还对妈妈说了气话,画面中妈妈开着车,在黑暗中流泪,我觉得她是不是也很痛苦,对妈妈说了那样重的话很愧疚,可是又恨妈妈年轻时的职业给自己带来那么多不好的影响,唉…… 上个看的以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女性为主角的电影还是《与外婆同行》,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上了皱纹,但是却在她们的眼睛里留下了另外一种深邃的魅力。
电影画面真的好喜欢,平静、缓慢,这种田园风光太美了,推荐哦!
许多人都把秋日何时来和坠落的审判比较,毕竟二者都有“坠落”的元素,但气质实在是太不同了。
这片子是典型的欧容风格,在生活日常中突然发生谋杀,角色们的行为被自己的欲望所牵引,弄巧成拙,然后再弄拙成巧,一切事情发生的背景都是静静的,不喧闹的日常镜头。
我不确定欧容对于他的人物到底是温柔的还是残忍的,因为“造化弄人”简直是形容他人物处境的最好的成语。
但镜头语言和人物的微表情又总有一种温情。
两面性充斥着《秋日何时来》:自己最好朋友的儿子或许谋杀了自己的女儿 - 一个不好的事实;但这意味着不是自己的责任 - 一个好的事实。
自己的女儿死了- 一个不好的事实;自己的孙子可以和自己住在一起 - 一个好的事实。
自己的好友死了 - 一个不好的事实;自己好友的儿子和自己完全互相扶持 - 一个好的事实。
秋天是介于夏天和冬天的季节,一个灰色的过渡时期,每件事的性质都不能下明确的定义,看似无害鲜美的蘑菇可能有毒,看似冲动危险的人可能你最需要。
这点可能是欧容的黑暗,最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一切谎言和代价都像那蘑菇一样,甘之如饴。
最后结局的温柔死亡也很欧容,我现在认为他对待他的人物是冷静的,只有这种冷静自持才能恰到好处地呈现一切事物的两面性。
另外,一般电影里的情绪都通过对话来推向高潮,欧容对于演员微表情的掌握实在是太高级了。
说悬疑是谈不上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拷问吧。
看到半路的时候,我以为在毒蘑菇事件之前还有其他事情指向母亲要杀死女儿,结果发现女儿对母亲的厌恶主要源于母亲曾经是妓女,为了生活走不得已。
在厌恶的同时却住在母亲辛苦赚钱买来的巴黎公寓里,甚至还要求目前母亲把乡下的房子也登记在自己名下。
至于女儿是被推下去的还是自己不小心掉下去的,过程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女儿死之后,外婆和孙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孩子在剧中的角色也值得琢磨,我甚至都有点怀疑,他和外婆和文森特一起参与了意外。
比如觉察到蘑菇可能有毒,选择不吃,后面提到自己是一直喜欢吃蘑菇的,说明他知道了蘑菇有毒选择不吃,给文森特开门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最后选择不指认文森特进入过公寓。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制造每个人都是凶手,但是都不能简单地被法律或者正义审判,错的是谁呢?
人凭什么不顾风险相信他人?
人生过往的错误往往就如错过最好擦洗机会的污迹,始终留在表面,哪怕几年不穿,拿出来依然刺眼。
衣服可以换掉,那人生呢?
染上了污点的人生,难道就不值得被尊重和信任了吗?
虽说是文艺片(家人关系故事),但节奏控制好,通过设置两三个悬疑机关,情节颇有点悬疑感,无论是毒蘑菇,疑似凶杀案,家人的安置和好友的病逝,每一个事件都有种清晰的叙述机制来进行处理。
当故事的两条主线,(主人公老妇人和女儿,老妇人朋友儿子出狱)开始进行纠缠时,故事将观众一步步推向自我疑问。
这是一种巧妙的叙事设计。
巧妙的是这种内在、持续的内心疑问不仅能解决主人公自身的矛盾,它最终也会带着人们,走向对影片主旨的思考和共鸣。
影片正是通过将疑问植入观众内心的方法,让我们一次再一次地去体认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信任他人,哪怕他人过去的污点如此清晰?
缓慢的惊悚片,最会拍悬疑片的导演,让下毒、谋杀这些刺激、爽点成为生活的配角。
无论是下毒还是谋杀,在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情况下,我更加关注另一个问题:他们是否有罪?
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电影的开头用了耶稣与抹大拉的故事。
世人都认为抹大拉(妓女)有罪,但耶稣却因她的虔诚,而认为她无罪。
既然抹大拉无罪,那么外婆Michelle有罪吗?
或者说Michelle自己认为自己有罪吗?
从她与警官和孙子的对话中,其实能看出她不认为自己做妓女的生涯是一种罪,那是为了生活,为了养活女儿Valérie和自己的选择。
所以在她的价值观中,生活下去才是第一位;世人眼中的罪,在生活面前不值得一提。
相比于Michelle意识形态上的罪,好友儿子Vincent面对的罪(嫌疑谋杀Valérie),则更加具体。
所以他面对的是另一个问题——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从法律的角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
但Valérie的母亲和儿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包庇Vincent,为他提供了不在场证明。
所以尽管Vincent是否谋杀Valérie的疑团没有给出过明确的答案,但与Valérie最亲近的两个人都不希望他受到惩罚这一点却是十分明确的。
唯一受到罚的是从法律角度无罪的Valérie。
但她不放过他人错处的性格,对母亲毫无感激地不断索取,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罪。
人不是因为法律才受到惩罚,而是在生活中,在他人对待自己,以及自己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受到最深的惩罚。
(关于下毒,重看一遍后,我倾向于外婆是下毒了,从放大蒜时外孙说的那句“我不喜欢大蒜”,到初听到要去警局时做备案时的恐慌表情。
导演特意给了一个做蘑菇的镜头,这是一种叙事镜头,为后面的毒蘑菇事件做了铺垫,我仔细看了看锅里的蘑菇,牛肝菌大部分是横切的,只有几块是竖切,也许是为了避免自己和孙子误食。
到电影的结尾,孙子突然说出自己,“一直都很喜欢吃蘑菇”。
更让我想到,其实从获利者角度来看,在锅里放入毒蘑菇的,也有可能是孙子,也许是为了把妈妈留在外婆家多待一些时间。
关于谋杀,我更倾向于女儿是意外坠落,因为片头她提到了自己在戒烟,突然又复抽,并且是站在高处,确实有可能会因为头晕而跌倒。
且导演曾在玛丽抽烟时,将烟盒上的“fumer tue”,吸烟致死,展现在镜头前,这或许是导演提前给出的答案吧。
)
单看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而不对影片做更深入的形式分析与主题解读,《秋日》都是一部极富有争议的电影,而争议的点在于女儿真就那么该死么?
一位在巴黎依靠卖身才能给自己的女儿提供更好生活条件的母亲和一个只知道对母亲索取财产的女儿。
在两者之间产生的叙事张力下,观影者很容易便站到了母亲的立场上去谴责女儿,因为老年的母亲祥和而又友爱,与之相对,中年的女儿自一出场便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
随着故事的讲述,观影者进一步得知了母亲年轻时所从事的“无法摆上台面工作”,并将之视为女儿不能原谅母亲的重要原因。
一位客人在烟酒吧醉酒之后,当面挑破了母亲的妓女身份;年幼的外孙在乡村学校上学,也因姥姥(母亲)之前的“老黄历”而被高年级的学生欺凌。
从这两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猜测,幼年的女儿因为这样一位特殊身份的母亲,在同学的面前大概率是不能直起腰杆做人的,一定程度上,这样的生活环境也会让她慢慢染上暴虐的性格(因沟通的无效和霸凌的间或发生)。
或许与巴黎的房产相较,女儿更需要的是一个从事正常工作的母亲,以及母亲的陪伴和欢愉的成长环境。
而这一切正常的生活都因母亲试图给自己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而出卖自己的身体而被毁掉了。
当面对一个毁掉一切平淡的美好的母亲时,或许出于报复,或许出于命运,女儿只想搜刮母亲的家产而不再存有任何母女之情。
当然是母亲杀了女儿,当然不是母亲有意要杀女儿(母亲不会给女儿吃毒蘑菇),但母亲的确杀了女儿,从她脱离自己的实际要以出卖身体的方式给女儿提供一个她理解的更好的未来时,她便杀死了女儿。
这样,影片以一个外人跟女儿起了冲突,惹得女儿偶然间坠楼身亡的情节处理只不过是导演的障眼法;障眼法下外人成为杀人的替罪羊,而该外人一开始便以犯有前科的身份现身!
话说我很喜欢看到曾经那些带有尖锐视角和强烈风格的导演,逐渐磨掉棱角、褪去锋芒,就像脱去华丽出挑的外套,穿上细腻舒适的内衣,更加亲肤一般(与观众的距离),以一种轻盈而不失深度的态度,透过细心的观察和独到的想法,表达出更多关于生活及人性的思考与理解。
曾经“大胆妄为”常能引起诸多争议的欧容,转眼也快六十了,这部最新作品《秋日何时来》,光听片名,带有一丝从容淡然的诗意,这次的关注点落在了暮年上,悲喜交加,洗尽铅华,尘归尘,土归土。
依旧带有昔日熟悉的味道,但同时也看到了他在影像手法和探索上的转变。
这片讲的其实是个挺简单的故事,但欧容的不挑明不说破,为本生活流的电影提供了更多思索和解析的空间。
像哈内克的《隐藏摄影机》一样,欧容扮演着一个提问者的角色,一步步引领并加深观众的参与度。
母亲有意毒害女儿?
还是无心之过?
女儿的去世是文森特所为?
还是自杀?
真相并非绝对,随着剧情的推进,在“刻意隐藏”制造的悬疑氛围下,观众始终处于一种暧昧的灰色地带中。
女儿的去世和女警的提问,瞬间联想到《坠落的审判》,同样抛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但动机、身份和处境的不同,削弱了审判的必要性和负罪感,外婆和孙子趋于一致性的回复,更加明确了包庇的意图。
显然两人都不忍失去得来不易的陪伴和温存。
不禁让人思考罪与罚、善与恶的界限是否一定具有清晰明确的划分,透过精巧的剧作构思混为一谈,人性的复杂远超想象,甚至可以透过不同的层面剖析。
首先是毒蘑菇事件,可以理解为米歇尔的无心之举,不过母女之间的芥蒂和隔阂,让米歇尔有了犯罪动机,即便是有意而为之,初衷或许并非想毒死女儿那么极端,只不过是想用点小计谋满足下自己的私欲。
还有个有趣的点是孙子前后对于蘑菇的喜爱程度。
以什么样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天平就会很自然的倾向于哪边,误解抑或伪装,见仁见智。
但以绝对单一的善与恶来定罪或为米歇尔脱罪,总觉得有点低估了欧容的意图。
再来是女儿的死亡,或许好友的儿子文森特是好心办了坏事,杀人必是犯罪,但是否罪不可恕?
不免会引发一些恻隐之心,特别的微妙。
而女儿的情绪表现,也不能排除其自杀的可能性,看这片时总让我想起不久前看的《秋日奏鸣曲》。
同样是母女,那种爱恨交织的血脉关系,内心无法跨越的鸿沟和沟通无望的伤害,永远无法切割和舍弃的牵绊,只不过一个是崇拜,一个是鄙夷。
片中女儿去世后,以魂魄的形式多次出现在米歇尔的眼前,亏欠或是内疚?
直到最后的死亡,才放下,画上句点。
欧容通过身份设定,打破了很多人的惯性偏见,曾是妓女的米歇尔和曾蹲过监狱的文森特,很大程度上“美化”了他们,消解了他们身上的误会倾向和既定印象,而片中的指责和侮辱反倒激起了屏幕外的同理心。
有意思的是欧容削去了很多细枝末节,对于米歇尔和文森特的黑历史并没有展开描述。
看在眼里更多的是一个美丽孤独的老妇人对于孙子的渴望和疼爱;一个看似粗犷危险的男人外表下悉心的洞察和帮助。
可见很多时候不能只以好坏的标准轻易片面的衡量或定义一个人。
看完这部电影思绪万千,内心莫名有种一切终将随风而逝的平静。
每个角色都很鲜活,一些特写镜头更是让一些意图和揣测变得意味深长,难以忘怀长大成人的孙子在车上的笑容,简单想想这片讲的其实就是身处边缘的几个人相互慰藉、抱团取暖的故事。
好喜欢法国乡村的景色,四季更迭,老去和疾病是所有人无法抵御和避免的自然规律,最终好友因病离世,米歇尔死在了那片她最爱的森林里,临近迟暮,秋日何时来,暖阳下的萧瑟,透着一丝迷人的苦涩和优美的哀伤,五味杂陈的无常,说不清也道不明。
呈现的田园风光十分靓丽舒适,有种恬静的秋意美感。看后大概能理解为何被称为坠落不审判,只是前1/3的铺垫太冗长,昏昏欲睡。终幕生死相接、逝于秋野,难得动人。
看之前以为是秋天的故事 看完发现是坠楼死亡的剖析 结局细思恐极
文森特总是想做正确的事,但是总是出错。可是,重要的是想做正确的事。女儿是被推下了阳台,还是抑郁自尽。孙儿是故意不吃毒菇,还是一直讨厌蘑菇。劝她回来导致了谋杀还是意外,做顿午餐导致了中毒还是谋害?谁曾出现在公寓门口并不重要,我也参加了妈妈的葬礼,此刻我们就能携手走进这座悲伤的教堂。
公众号「MutoFilm」更新
+,好可怕,精神始终缓和又紧绷着,和《隔壁房间》一样,若有似无的幽灵视角始终在场,引发生者心底有关道德和情感的拉锯和抉择。不约而同悬置了谜团,在等待被揭开或掩埋的气氛中,所有看似“岁月静好”的镜头和配乐背后似乎都险象环生。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缜密的爱里都藏着死亡的诱因?欧容和阿莫多瓦最后都选择搁置审判,抚平这一切。秋日何时来,很美的片名。
欧容的故事里总会有边缘人士相关的内容,生命力很丰富也很顽强
#8thPYIFF2024小城之春厅中规中矩,欧容也老了,连着开始思考老年了
这剧本确定不是和《宽恕》一样的?
每一段关系,甚至每一个人物都很模糊不清啊!当人物感情为悬疑本身让位时,任何精巧的设计都只是设计而已,整体看下来有种爱丽丝门罗的感觉,就是技巧娴熟的文艺悬疑,温吞日常中的致命一击感。但如果是门罗的话会更深邃。《坠落的审判》母女版?但本片反而是所有人物都要刻意绕开真相,而真相是存在的。《坠落》则正好相反。ps感觉好多人没看懂啊,写匿名信的是玛丽克劳德,杀死女儿的是母亲,雇佣闺蜜儿子杀人(都不是属于扑朔迷离的猜测,而是剧情给了前因后果的暗示)至于孙子为何要帮助瞒下这一切,我觉得是他也恨母亲,但这个刻画得很薄弱,所以最后感觉又好像加了一个他(貌似)喜欢那个凶手……(但这点存疑、存疑……
(3.1/5)欧容竟然有点伍迪艾伦的味道了,剧作上的巧合,塑造出一份田园自然的生活与温暖,总体上还不错~
这个名字和海报就已经很喜欢了,想吃山里的蘑菇,和法国的quiche。乡村真美可孤独感又那么重,我在想老了没娃会觉得难过吗,死掉后房子要怎么办。生活在法国会不会快乐一点点,不过看法国电影可就没英字了!@studio/k
2.5
欧容回春,求看大银幕。舒缓治愈,不知为何,那些悬而未决的瞬间,那些喧嚣的过往碎片并没有让我觉得揪心,只有付诸信任,这是演员的功力。能终止业力的只有善意。
欧容写出这样的破本子是最近短剧刷多了吗?我居然在IMAX的屏幕上看了100分钟短剧,豆瓣还能上八分……《花容月貌》都没上八分这片凭什么
扑朔迷离的剧情角色塑造,把影片氛围基调弄得阴沉,但有些地方释放的情绪太怪了,难以理解。
看当下欧容体验如同听人说话大喘气,一心制造浮光掠影的戏剧性,而从未从中提炼真正有效的信息,在一次次对于过往作品的复刻中沉溺虚假的惊悚。
毒蘑菇 坠楼 外婆是否恨女儿 孙子说一直喜欢吃蘑菇 文森特坐牢的原因(让女儿觉得不可饶恕)文森特对卢卡斯的wink 这些疑点都没有明确的解释 但可以确定的是 孙子、文森特、玛丽 甚至女儿 都是爱米歇尔的
"为了生活 你有时候不得不那么做 有人会强迫你做的" 相较起François Ozon以前的作品显然寡淡了更多 海报上的蘑菇图鉴很有意象美 但没有在影片中起到很强的线索指向作用 Hélène Vincent和Josiane Balasko是两位很棒的演员 过去的被迫后面被讲述出来有种剥皮切肤之痛 家庭关系的中的隔阂 误会一直都是狠狠伤人的 多想在秋天里 去高耸的森林里采摘蘑菇菌类
一直觉得欧容很像阿莫多瓦,甚至今年这两位导演的新片都有不少相似点,都是在关注死亡与亲子关系,而本片比《隔壁房间》主题上更为统一,欧容也设置了几组对应的人物关系,三对母子或母女的矛盾与和解,犯过错的人受到包容,而这些人最后也组成了类似家庭的结构
毫无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