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个帖子,父母都是高等教育,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生了孩子后,尽心尽力去培养,可孩子并没有展现出特别的地方,只是素质特别的高。
希特勒的高素质人才培育,就是这么一个思路,把高素质高智商的人结合,培育更优良的下一代。
电影中,以一个尸体作为开场,可是角度和局部的细节,深深的让人为之吸引...有种毛骨悚然的美感,也让人想要拨丝抽茧想要继续摸索下去。
这个尸体究竟为何而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很喜欢这种死寂一般的毛骨悚然的镜头,美国很多导演拍的悬疑推理电影,都喜欢运用这个手法,奠定了很好的剧情根基。
中国啥时候能拍出这种高品质的镜头?
以前总以为法国人是浪漫主义诗人情怀,没想到借鉴了好莱坞的手法后,一部成功的悬疑片,就这么拍出来了,虽然其中故事还是有很多不太严谨的地方,比起七宗罪还差了点寓意的铺垫,但不失为一个好片子。
电影前半部分特别艺术化,冰山下的小镇,悬崖边的尸体,刻意制造悬疑感的配乐与运镜,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了电影想要营造的小镇景象,不自觉地带入进了悬疑感。
前期双线叙事也特别抓人,这种冥冥之间的联系特别配合无处不在的孤寂感,氛围营造的恰到好处,全片虽然没有太多直接的暴力或是露骨画面,也没有特别刻意的蓄意惊吓,但就是能让人越看越觉得脊背发凉。
可惜到了后半程,可能是导演出于片长得考虑,前期的伏笔甚多,但后面叙述清楚的太少,尤其是电影最后的雪山戏,日出照射下的雪山将电影前半部营造的悬疑气质扫空,雪崩戏也来得有些莫名,有些可惜。
但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在当时法国取得了重大的商业成功的同时,放在今天来回味,仍然能带给人边陲小镇在雪山深谷包围下人性的思考。
说一下影片我最爱的两场戏吧,一场是警长大叔和攀岩女在谷底进入雪山暗流,二人被剔透的冰谷包围,镜头反打,是胎儿般冻结在冰里的受害者,实在是太美了。
另一场是两位警察进入其中一位死者家中寻找证据的戏,细节太多了就不一一说了,这场每一幕我觉得都绝佳,动作调度也没的说。
虽然这部片后半段整体拉跨,但挺能仔细回味一下子。
情节上颇有些《达芬奇密码》的意思。
(嗯,这么说好像有些次序混乱,毕竟《暗流》在先。
当然于我而言相反)通过一个线索找到另一个线索,抽丝剥茧,发掘真相。
相比《达芬奇密码》,故事比较简单,有点虎头蛇尾。
前一个钟头基本是平行结构,两位男主角各行其是,估计是想增强迷雾感,可惜我觉得有些故弄玄虚的味道。
尤其在人物情节的设置上。
比如修道院中的母亲角色有点被浪费掉,本可以更精彩点。
连环杀人案,背后大抵都有个缘由,像《七宗罪》中的宗教杀人。
《暗流》也有,但显然小儿科的多,没两下便能猜出个大概,唯一出乎意料的是孪生。
两位男主,让雷诺和文森特卡索。
让雷诺的表现中规中矩,更喜欢文森特卡索。
法国男人,五官不特别好看,但抓人。
长度尚可,100分钟。
其它仿佛也没什么好说,总之还可以吧。
经验丰富的巴黎警探尼芒斯奉命侦破一起凶杀案,死者是阿尔卑斯山麓格农大学的辅导老师。
经过一番调查后尼芒斯发现:这所著名学府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但校方为了推行精英观念,竟让教职员间世代通婚。
与此同时,大学附近的小镇上也发生了一起刑事案件,有人入侵了十八年前死于车祸的十岁女孩朱迪丝的墓室,并在那里涂画纳粹标志。
这看似孤立的两起案件是否有着内在联系?
尼芒斯当即决定和地方警官麦克斯联袂行动。
经过层层抽丝剥茧,使隐藏在案件背后的真相浮出了水面,原来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于是,他们立即采取了断然措施。
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后,罪犯终于咎由自取,但两位警探也付出了代价。
一桩命案打破了一座山村以及山村附近山谷中的一所大学的宁静。
而手、足被斩,双眼被挖,以及遍布全身的伤痕,令整个命案现场显得异常恐怖、诡异。
这也令整部影片在开头就进入了紧张而惊悚的气氛。
让·雷诺和文森特·卡索扮演的一对警察搭档,来到了这个山村负责这起命案的调查,然而案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两位警察的到来并没有让凶手有丝毫停手的意思,反倒好像是起到了刺激的作用,一起起凶杀连续发生,而那相同的血腥上面被一次又一次的复制。
在逐渐深入的调查中,线索逐渐的指向了在山谷中的那所大学,而在这所看似道貌岸然的学府中,那隐秘了数十年的丑陋行径一点点的浮出水面,故事的情节也伴随着调查的深入而愈发紧张。
一个名为“优生血”的改进人类的基因计划在这所山谷中的大学哥隆大学一直在暗中进行着,这所深受纳粹主义影响的大学试图通过改进人类的基因以创造一个更优越的人种,他们的理念是让学校中的高智商人群进行近血缘交配,从而达到提升人类基因的目的,然而常年的近亲婚配让基因中的缺陷逐渐放大,故而他们不得不尝试引入新鲜血液,于是学校开始了前往附近的山村中偷取当地拥有优秀基因婴儿的行动。
一次偷取了双胞胎姐妹其中一位的行动为多年后的这一系列血案,埋下了祸根。
当一切的丑恶曝光在阳光下的时刻,整个故事的悬念也伴随着双胞胎姐妹的同时出现而揭晓,一切试图掩盖的行为终究成为了徒劳。
在事实面前,学校的面具被完全撕毁。
一部非常不错的悬疑电影,故事情节紧凑而刺激,导演对影片的驾驭可谓是驾轻就熟,整部电影几乎都笼罩在阴雨天气中,再加上时而出现的阴郁的配乐,令整部影片显得张弛有度。
让·雷诺和文森特·卡索两位法国人气影星更是令该片显得星光熠熠。
整体效果非常不错的片子。
音乐色彩摄影角色都不错但是不能细究深究其中的案情情节和逻辑推理,很多地方不严密不够合理,看的时候我就一直想起seven和seven一样也是两个警探,也是一个比较暴躁一个比较深沉,不过两个演员的表演确实不错,jean reno的表演让我联想起前段时间刚看的“神枪手之死”,虽然是商业化的悬疑片+小小的动作,但还是很有法国特色,偶尔会出现法国式的搞笑,而reno的表演就依然是那么自然流畅有张力。
不过那案子看到到后来显得没什么耐人寻味的感觉了,有点空远不像seven那么有力度深度
格农大学的所有教师都是法西斯纳粹分子。
大学的一切基础设施与周边的居民共享,自成体系,格农大学的校长不亚于一个市长。
然而这些纳粹分子信仰种族提升,由于纳粹分子们之间互相通婚,所以受近亲结婚影响,他们的孩子都基因异常,患有某些先天疾病或者残疾。
为此他们在格农大学的医院将这些残疾儿童与当地农妇们的健康儿童掉包,让这些健康儿童再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这些孩子都十分优异,几近“天才”,被人们比为“制造比尔盖茨的学校”。
然而这一切真相都是有一名格农大学的学生被杀而揭开的。
两名警探再调查他被杀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案中案——朱迪丝艾格之死。
朱迪丝艾格其实并没有死,车祸只是掉包的一种方式,她成为了两名格农大学教授之女,她的母亲为此而疯,只说她的女儿被魔鬼抢走了。
被撞死的是另一个女孩。
真正的教授之女和朱迪丝艾格一起展开报复,她们接连杀掉一个个知情者,并以杀害那些大学生为由引导警察揭开这一惊世奇谜。
最终谜被解开,而朱迪丝艾格死于雪崩。
对于语言文化的陌生感,让我面对名声远扬的法国片总是望而却步,这么长的观影生涯里,只看过屈指可数的几部法国片,而印象深刻的更是寥寥无几。
然而最近开始看巴赞的书,对于电影认识如此深刻与严谨的法国人,让我对法国片重拾向往,正好看到有一部对自己胃口的片子就马上下来看了。
说来,在这部片刚刚大做宣传时,我就已经有所耳闻,因此现在再看,有些恍如昨日之感。
首先,片子拍得是非常之扎实的。
无论镜头角度、变换,剧情和剪辑的节奏,都使这片让人有在看大荧幕的气度,而不是那些要坐到电影院里才知道这是电影的片子。
而且片中风景与剧情照应得非常好,不会像某些拿风光充数的片子,只会让人感慨电影院为什么不能快进。
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稍感遗憾的就是悬疑有些弱了。
虽然看到影评里有人说不太看得明白,然而“优生学”的题材其实已经拍得非常多了,这部片走的是非常传统的路线,所以对于这片的剧情其实一点都不难预测。
从看到大学教授互相通婚开始,他们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其实已经很明朗。
而且这些线索交代得很早,我想之所以有人觉得看不懂,大概是因为在解谜的过程,电影里的重心都没放上面,无论是壮丽的冰川风光、雷诺与女主暗涌的情愫,还有帅气的文森特大秀拳脚功夫,明快、流畅的剪辑让这些如行云流水般穿插在一起,让人看得目不暇接,自然对于真正穿引剧情的那条“暗流”反而忽视了。
于是,在片尾雷诺一口气如报菜名般爆出案情真相时,一不小心就会漏听了……最后,个人还有遗憾的就是片子的篇幅太短。
这样一个牵涉巨大,主题深刻的案件,两个多小时真是太不够用,太多地方让我觉得蜻蜓点水。
可恨国内未见原著引进,也可恨法国不像美、日那样喜欢把当红的大片TV化,所以虽然知道第二部不是原著改编,我也还是满怀期待地找来下了,希望惊喜还能持续。
法国电影《暗流》开头也是一件奇特的谋杀,尸体被肢解,而且迷雾重重。
在调查真凶的过程中也挖掘出案件背后的真相。
人种计划,双胞姐妹的复仇。
同样也是非常吸引人的设计。
尤其是2件看似不相关的案件同时开始侦破,2条线路齐头并进最后会合,令人恍然大悟。
两个探员在同时破案,根据最近看电影的剧情,以为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破案,直到两人碰头,才知道原来是两个人。
根据三个尸体线索,来到一个坐落在山谷中一个大学,展开调查,这所大学的目的是制造优秀人种。
做法是大学教授的孩子之间结婚,时间久了,就是近亲通婚。
随着几代人的繁衍,身体素质越来越下降。
然后就看的不明白了。
1,双胞胎为什么要杀人,还要以那种方式杀人?
2,跑到雪山上干嘛?
3,怎么会突然出现双胞胎?
HKIFF闭幕片世界首映。现实主义题材,聚焦香港急救士,让我想起了俄罗斯电影《心律失常》,都是从个体理想出发,由点及面,最后展开对社会公义的探讨。当一个地方资源通通由老一辈把持,让中流砥柱直不起腰,还只教新人谄媚专营玩弄权术,不怪年轻人要么送走孩子要么不生孩子,因为其已经在送院途中了。
我觉得现在的香港电影人分两类,一类是想要表达的,却必须要在可看性/受众面二者中牺牲至少一个,另一类就是不想表达的,拼凑还能散发一些余热的香港符号,完成基本的商业片叙事。但这一部片子显然就是两个都想要,结果两个都完成得很差的一个典范。映后导演和主演谈了很多生命的体验啊,关于职业的塑造啊,但显然她更想表达的是如今香港困在原地进退两难的现状。内地不少观众可以说从小被香港的职业片喂大的,2023还看到这样一个主演年老,武戏没有,文戏温吞,专业灌水的职业片,真的是连娱乐都乐不起来。所以,连基础叙事都讲不好的导演,别往里头装自我表达了。
“他的疲惫像是火柴,在无尽夜海,划过就失败,亮不起来。”
最初是冲想看古生来的,连着看两部没想到更喜欢这部!bonnie和miffy的演员好灵啊~导演说不想拍成动作片或者英雄片一下子就戳到我了。以及创作的契机让人蛮惊讶的,想来也是只有亲身经历过里面的创伤叙事才更细腻更感人。p.s卓导太可爱啦~20230422BJIFF
以救护的问题看hk近年来的问题变迁其实应该拍得更深刻,片子开头感觉触及到很多可说的问题,南亚裔移工,港漂家中的人伦惨案,救护资源的分配,gwy体系的裁员危机,hk local的移民潮,但看到片尾才知道这些不过是浅尝辄止,马sir和王维,一个以救护为使命不愿升迁的前辈,一个只求混履历来求快速升职的后辈,他们的职业心态也随着世事而变,马sir这个中年人在dying city中寻求移民作为出路,王维这个后生仔只求短期的名利,一个开始为五斗米而折腰,一个开始思考自己职业的自我实现,不过最终幸运还是找到了各自想要的状态,归于平凡,导演在映后说救护题材是源自自己一次自杀的经历,她不想去拍一个救护英雄,发现古仔的cp从老婆变成了女儿,片尾配合叶倩文的珍重再次回顾了久违的香港街头夜景
这两周最佳
#hkiff闭幕片#以为是动作,原来是温情。结束得突然,照应现实中无法处理的矛盾。这是拍给港人的电影。
聚焦职人还是家庭身份的关系建立尚未拎清,遑论通过此隐语方式抒发情感是否青涩;不过新人首作能够以类型剧作的路径表达对当下时代的思考与追忆,这一概念仍然在港片乃至华语创作中显得难能可贵。同时,希望之星与老黄牛两个体制内经典人物对立并不停留于单薄的设计,尤其是对于设定为希望之星的王维一角前史建立较为少见,即外表的建制与功利属性来自原生家庭的忽视,而抛去攀比语境内里保有的只有典型的东亚Z世代式迷茫。但是不知道来源于什么,本对于新一代女性导演的一些期待反而落空,或许是在其创作土壤养成的好多惯性,导致在中后段的乏力与失焦非常影响关于去留的态度表达,更无法梳理出完整的思考脉络,徒然落脚于对土地本身的感情,算是相当可惜。
#LEAFF 古天乐韩载德交流场 电影社会性隐喻很多,直指当下,看得出努力,但是古天乐映后也表示不认为近年的香港电影在进步,希望类型片能够更加多元化。
这个电影看得我心痛。刚好本周🇲🇴移民有点眉目了以后,看这个电影更心痛了。香港人只分三种:离开的,留下的,搏命的。
非常细腻,不抓马,很好。不过人物之间的冲突可以再剧烈一点,使各自的矛盾再合理一些就好了。ps miffy 好美啊😍
不过不失的小品,每个主题探讨得点到即止,游学修的演技还可以,就是面相做男主角有点出戏。经典台词“做果行厌果行”让人发笑!!
映后导演说到,其实剧情中很多的议题,比如移民潮、代际冲突、职场等等,到最后都是有关生命力来的。@北京国际电影节
非常好看
人口外移、不婚不育、戾气爆发,那是因为这里已经被搞到不适合生活,整个香港都在送院途中了
虽然导演说不想拍英雄题材,可这就是香港的超级英雄故事。古天乐一次次不顾腰痛/违规/情势危急,蝙蝠侠般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活雷锋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不就是超英片么?当然,英雄行为背后,渐渐展开妻子/女儿/同事王维/米菲等数条关系,暗示其行为动机出自何处,及对其生活带来的影响。但这不能抹杀行为本身的正义感和光辉度。几条线索穿插且比重平行,便稍显凌乱,想讲的有点多。同时几个关键转折点,古和王都板硬得像执行“主题”的机器人,带着某种剧本设定的意识去让女儿移民/顶撞原上司,而丧失了角色自然的驱动力。最后,导演对香港的感情作为这个职业戏的底色,是全片最真挚自然流露的表达:无论是全民移民的焦虑,还是夕阳高架桥/小巴街景/航拍夜景的空镜。映后谈导演提到小小消防站的空降中层,风格是向上汇报。设定也是心思颇深哪
超预期,作为120医生因为题材去看的,看完发现职业演绎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父爱,是王sir的成长,是香港避不开的社会问题。映后导演分享根据自己的观察安排了救护员通过踢毽子这项不太累的休闲活动展现相互关系,突然发现我们平时也是进行打乒乓球这种小活动,既不太累又可以休闲,自己都没意识到,导演观察很细致。
SIFF25-09@宝山万达影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一直都是难解的题,尤其是涉及与生死相关的职业(救护车主题偏少)。再强大的人也有不堪一击的时刻,就如路边伤痕累累的蜗牛壳,无法摆脱“原生壳”。最后叶倩文的歌响起,救护车送院途中扫过的HK夜景,还是让观众频频啜泣。女导演的拍法对于情感拿捏更为细腻,能在大荧幕看到小袁也满足啦(!)。近乎包场的体验太舒适了,借用一句电影里的台词:人类啊,f**k。惊喜有绿豆组林保怡的特别出演。
#BJIFF13 在港片极其常见的银幕形象和矛盾抉择与救赎的主题中间穿插了新的议题、抛却了尽皆过火的港片姿态而选择将大多数笔触落在文戏上、从内地来港无法适应生活导致父亲弑子和蜗牛离开原生壳就无法存活感受到了导演对移民问题的态度是消极的、映后导演述说故事取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与救护人员的神奇相遇令我十分动容、更像是导演对过去经历的和解和对香港这座城市的表白、没有很煽情和个人英雄主义、始终充斥着淡淡的感动。
想体验一下在香港看电影是什么感觉就选了一个时间合适还在映的粤语片还不错!很香港的一部电影 导演把香港拍的很美 故事比较简单 中年人和过去和自己和未来和解 喜欢对于结局的处理 没什么结局 没有说未来男主会怎么样 就感觉就很生活有很多粤语梗和脏话有点听不懂哈哈看旁边人笑挺有意思 and林保怡怎么又有你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