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线的《千里不流行》主角开场介绍自己是义乌人。
因戚继光抗倭时,招了3千义乌兵,苦练刀法,后来在台州九战九捷。
经手过温州永嘉县桥下镇桥下村的学生证,且同村的甚至有两个,非常兴奋,因为这个村是戚家军的子孙。
主角玩的是戚家刀,但是其实没有发挥真正的威力。
真实的苗刀玩法闪展腾挪非常快捷,类似于于承惠老师的双手剑的身法。
且刀法主要是含枪于刀,因此刺法很多,但是片中刺法发挥的极少,很多都是日本武士刀式的劈砍。
另刀身三分之二没有开刃,可以手握,因此看着两个细长身的长刀互拼,老担心突然会断掉。
画面中刀口也是下边开刃,上面没有开刃。
且真正的苗刀以通背拳的20势为基础,不过考虑到主角亲自上阵,达到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了,隐隐看到一个动作男星的诞生。
不过片中多种刀型有,众喽啰多用柳叶刀、牛尾刀,片中胖子高手用的是朴刀,只是感觉各种刀做的类型不够清晰,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如在细节把握上再做会好一点,现在的感觉是宽厚很像木头道具的感觉,没有质感。
只感觉两个高手的苗刀是真的,非常有质感,且有很惊艳的血槽,非常细节,其余打手能过得去就行。
片中涉及到俞大猷的《剑经》,但是论述的其实是棍法,因俞大猷曾学棍于少林寺。
同期的戚继光的《辛酉刀法》程宗猷的《单刀选法》也都是很早的武术文献,抗倭斗争推动了明末清初江南武术的发展,譬如松溪派出现。
武侠是什么,是义气,是兄弟,是背叛,是过往,是责任看完我又知道了是 真实真情实感,大丈夫能屈能伸,价值观先给我立正!
放下刀,又拿起刀。
这是看山还是山的领悟虽遭背叛,那又怎样,无背叛又怎能有江湖电影给人们最大的帮助,是看完后思考,是带你走进新的世界,从而获得新生。
-看完我后我是比较惊的,惊讶于这种网络电影的质量,和结构的精美,以及镜头语言配合灯光所呈现的真实情感,片中导演对武打动作的设计很别致,不同于以往武侠片讲究打的好看,这部片更突出了打的真实,在服装道具上的使用也很用心,很真实,不出戏,细节做的很好。
这部片子没在影院放映,可惜了。
能看得出来制作方的用心,虽然有些配角年轻演员演技会需要提高,但是不影响整体质量,以及对这部影片的肯定。
武打设计和场景拍摄真的很不错,但是故事确实也是有问题。
也不能说只有逻辑问题,也有我自己对武侠片的定义问题吧。
我觉得最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武侠片的原因在于这个故事并没有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
虽然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故事我才觉得是武侠。
当然肯定也会掺杂很多鸡零狗碎的事情,但那都是让大侠成长的必须经历的磨难。
那些道德和法制都放任不管的恩怨,只能靠那种非现实主义的英雄人物来惩恶扬善的故事,才是值得我们传颂的。
当然也不能说剧组想表达那种落寞英雄为五斗米折腰的无奈,这并没有什么我觉得表现的挺好的,不好的在后面的故事,是兄弟情意被背叛,这种背后插刀的小人,作为一个大侠一个英雄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放过恩怨,在看到自己女儿不认自己,自己老婆被兄弟觊觎而说放下就放下,还能因为妻子几句话就不计前嫌,共同抵抗作为英雄应该一报还一报的气概。
主角的人设没有立住,你可以说他是杀倭寇的大英雄,也可以说他是金盆洗手的江湖人,但当他为了五斗米折腰去杀害无辜的人的时候,他还可以是一个英雄大侠,但当错误造成的时候,最后也没有矫正错误,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物,而且他明知道有问题可能是自己兄弟下的的套,竟然不去弄个明白非常自然的成为背锅侠,这样的做法他不能成为我们心中的大侠,亲兄弟明算账更何况是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呢。
所以鬼刀林他并不像一个我们期待的江湖大侠。
鬼刀林他只是一味的偷生,无论是放下刀还是拿起刀,一错再错。
就像其他豆友说的这是林冲的故事前半部分。
但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这如何能是一个武侠故事。
1.编制外打工人的悲惨故事编制外的打工人为了改善下生活,在他人鼓动下捞偏门,一群人屠了黑社会金满堂满门,又被同伴出卖,发配边疆十年。
十年后才知道,金满堂没死,而自己是被同伴出卖。
黑社会来小镇寻仇,打工人几乎以一己之力,杀灭全部对手,自己也伤重殒命。
陆谦、鬼刀林一群人早期只是衙门的帮闲,属于没有编制的临时工,因此捕快的腰牌和稳定的俸禄成为他们的追求。
而为了获得编制、钱财,他们需要以命相搏,陆谦还要高发兄弟,鬼刀林出于江湖义气,没有供出同伙,只是没想到自己被同伴出卖。
至于陆谦混上了捕快,动辄都说自己背后是朝廷,但在捕头言语中依然是个帮闲。
算是彻头彻尾的编制外打工人的悲惨故事了。
2.王家卫还是徐浩峰作为一个网络大电影,影片有着良好的叙事节奏和完整的故事。
至于一些宣发文案说,影像风格像王家卫,打斗风格像徐浩峰,这基本属于把影片主创放火上烤。
《东邪西毒》里杜可风镜头下粗粝、饱满又极富层次的画面,以及大胆采用抽格手法,更是打破了武侠电影强调力度、速度和流畅性的惯性,画面在意不在力,是至今未见来者的存在。
王家卫在古装武侠中讲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冷漠与疏离,也是独此一份。
徐浩峰将江湖置换成武行,重试探、强调一招致命的打法,只存在徐浩峰电影和一些日本武士片里,多数国产武侠还都在武舞的范畴。
而且徐浩峰将武侠电影类型的核心矛盾设定为“礼崩乐坏”,实质上将武侠电影从简单的复仇故事、江湖纠葛中抽离了出来。
这些都是《千里不留行》不具备或者无意去探索的。
3.致敬抑或是拼接影片的配乐很好的表征了电影存在的问题。
从文本来看,影片配乐很好的契合了剧情和节奏,不过,大提琴前奏一起,就发现其旋律极其接近谭盾为《英雄》创作的主题曲,于是音乐又陡然变调,让熟悉《英雄》配乐的观众显得无所适从。
事实上,影片的角色设定甚至故事本身也跟配乐一样有着极强的拼接感,千人斩的角色跟《绣春刀》里丁修一致,甚至演员左顾右盼不看对方的表演方式都与周一围如出一辙。
而中国观众最熟悉的陆谦来自于《水浒传》,陆谦作为林冲的好友,为了自己的前程,配合贪官陷害林冲的故事,国人都不陌生。
好玩的是,《千里不留行》中的陆谦为了黄金、编制还有鬼刀林的爱人选择陷害鬼刀林,算是肩负起了高衙内和陆谦双重角色。
所以这样一个故事,看起来更像是《水浒传》林冲故事变奏。
最近无意中看到这部难得一见的武侠电影——千里不留行,起初是被名字所吸引的,可惜从头看到尾都没有找到“千里不留行”的影踪,除了“男猪脚”被流放千里!
我严重怀疑导演或者编剧取这个剧名是为了蹭一波“雪中悍刀行”的热度,可惜市场反响并不买账,算得上耻辱失败了。
为此,我给它重新取了个应景的剧名,叫“刀客的命运”,其中的韵味大家可自行体会,我的体会是难得善终。
电影开局就用一句话介绍了男猪脚的职业:县衙帮闲,官府雇佣的外围刀客,无固定俸禄。
好家伙,这是妥妥的临时工啊!
干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工资,背最黑的锅!
接着画面就转入男猪脚的工作场景:黄沙,骆驼,老树,树荫下镇定自若蹲坐乘凉的斗笠刀客,一群持刀谨慎合围的帮闲刀客。
这一幕幕带着浓厚的武侠风味迎面而来,接下来的打斗特效虽然用的是5毛钱的那种,但环节设计还是挺有看头。
本以为这又是一个讲述快意恩仇的武侠江湖,但接下来的一句台词直接把剧情给带偏了:这次不会又发绢布吧?
快活不下去了!
太离奇了!
身为太平镇公认第一刀客的男猪脚居然吃不饱饭!
太现实了!
这还哪是大众心目中的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
所谓的“大众”心里能接受吗?
票房能好吗?
影评能好吗?
剧情就不赘述了,直接点题吧。
这部电影在场景和特效拍摄上差了点料,但整体剧情表述还是比较清晰的,只不过有一定的深度,导致一部分大众看得云里雾里,和电影“无极”比要好很多。
电影主题其实在剧中就已经摆出来了: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用之,恬淡为上。
估计很多人都没发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兵器并非祸之源,而在于人心,滥用兵器会造恶,所以要控制和慎用,发挥其该有的作用,比如守护!
再看看今天的美国,这部电影是不是有些无意中映射呢?
再来说一说一些有意思的大众影评吐槽。
有人说男猪脚的妻子人设是个圣母婊,站着说话不腰疼,鼓动男猪脚去和强大的马匪拼命,自己也不逃命。
对此,我只能说:呵呵!
放眼当今社会,冷漠的人不在少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事第一要务是保证自己远离危险,至于别人的安危就得看自己心情!
再说回剧情,首先,男猪脚十年前造恶谋财害命, 导致马匪如今回来寻仇,自己应有责任承担代后果;其次,马匪张贴告示明确表示要屠镇,身为太平镇曾经第一刀客的他,不管从什么角度考虑,都应该站出来反抗。
其妻有句话说得很在理: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
只可惜这样的大丈夫不论何时都不多见!
还有人说剧情逻辑有些混乱,角色间矛盾转移频繁,分不清主次。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要明白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前面我有提到过;其次,创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主题的?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描写一群各异的刀客的悲惨命运来实现的。
这里重点说下“千人斩”的人设,一个典型的武痴形象,一个尚武的变态,不关心人命、道义和利益。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要捅死雇主金满堂,因为金满堂不比那群上去送死的小弟,他加入群殴可能对男猪脚造成不小的伤害,最终会影响到千人斩和男猪脚的公平对决,由此不难看出千人斩想要正面击败男猪脚的怨念是有多深!
PS:金满堂,“你妈的,又捅老子这儿”。
至于千人斩为何要当面斩杀男猪脚善良的徒弟,其实也很好理解:男猪脚前面砍了那么多小弟,肯定受了点伤,体力也有所下降,不给他打点鸡血怎么激发战斗意志,最后他终于嗷嗷地冲了上去……PS:千人斩,“只要你拿着刀,我就能找到你”。
《千里不留行》是我导演编剧的第一部长片电影,宋小白担任联合导演&制片人。
选的类型方向是武侠剑戟片儿。
其实操作难度还是挺大的!
因为一上来就选了个动作元素比较多的创作。
动作或者武术来讲,在电影中算人肉特技,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华语片电影特效还没广泛使用的时期,它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奇观震撼。
2018年宋小白问我有啥剧本没?
我想起2017年写过一个故事——《生锈的长刀》,于是我开始重写剧本,紧跟着小白开始跑备案、立项、找投资事宜。
投资并不容易找,一个潜在资方看完剧本后反复强调,动作上必须得飞起来,不然观众不爱看!
可我们并不想做夸张的风格;另一资方看完剧本和导演动作设计阐述后,直言低成本不可能做到视频中描述的样子。
总之大家都不太看好这个项目!
中间也有朋友想要买这个剧本,我很需要钱,最终还是忍住没卖。
后来小白把剧本推到了腾讯视频,经过绿灯会的两轮投票,他们愿意投一半,才总算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电影不可逆转的带着创作者的成长烙印,武术元素大约会贯穿我的整个创作生涯。
总结起来,大约是青少年时期周遭恶劣环境、及港产动作片让我对武术产生了浓烈不衰的兴趣。
打架,在东北孩子看来是件极其平常的事,可能仅仅是看不顺眼、言语不对付,或为姑娘争风吃醋,亦或争学校扛把子。
耳闻目睹有人被砍断手筋,也有被剪刀捅死的。
我既不是好孩子也不是坏孩子,为求自保不被欺负,买了很多格斗杂志、武术光盘,就这样练了十几年野路子功夫。
彼时网络不发达、文化闭塞,最大的娱乐是看电影,香港动作片犹如平行时空的另一种可能,照进我贫瘠的现实,李小龙成了我偶像!
我想象着自己像他一样无敌。
写剧本期间,正式拜师史旭光师傅学习截拳道。
史旭光师傅跟李小龙亲传弟子黄锦铭和李恺、及再传弟子汤米·克鲁瑟斯都有充分的沟通交流学习,是国内截拳道教学名师。
剧本部分台词,有从史旭光师傅教学中获得灵感。
此举一是实现儿时学李小龙武术夙愿;二是觉得拍动作片、导演最好也懂武术,得尽可能参与动作设计,不能撒手不管。
只有在导演也懂武术的前提下,他才具有相关的审美。
完全不懂是很难说明白想要的东西,武术指导听不明白你要什么、就得揣测,而后给的东西也不是你想要的,那又要推到重来。
通常你心里有个想法,因为表达不准确,只传递出百分之五十,对方听后吸收了百分之三十,反馈给出来的只达到了你想象中的百分之二十。
给武术指导一些具象性的、明确的东西,才能一定程度上的减少沟通成本、事半功倍。
为拍《千里不留行》,我差不多搜集了100多G的武术视频素材,也看了很多兵击比赛。
因为是新人导演,没行业地位没资源。
且低成本武侠,制作预算不可能请到袁和平、洪金宝这样的大师。
所以自己最好也建立起相关的审美,艺多不压身。
前期筹备时我在具体单招攻防、文字上的刀理,都做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
武术的发展最终一定会是殊途同归。
老话讲:“不管你是练内家还是外家,打起来都是一家。
”欧剑里也都是有“听劲”这个概念的。
故此我想从真实的武术中汲取营养,融合各门派刀法,将想法说给武术指导后,又提出一些必须出现的设计。
如千人斩的铁护臂、铁丝手套、大尺寸护手,这些设计均要参与到攻防转换中。
千人斩使的长刀,并不是凭空设计的,明朝时访华的弗朗机人(欧洲人),会有武术上的一些交流,从找到的资料来看,民间长刀造型不受官府束缚,也有类似欧剑的牛角格设计。
另一原因也是为区别千人斩与林大卫的刀,就奇观性来说是惊艳的!
只是实拍时、两把长刀打起来吃力又危险!
但好在整个拍摄期间,剧组没出什么安全事故。
截拳道的理念是“简单、直接、非传统”。
在电影的兵击呈现上,也没选择花哨的招式设计,威亚的使用次数一只手就数的过来。
用了很多擂台格斗的游走,会有试探和虚招。
一个需要平衡的点是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创造戏剧性,如果完全按着真实的搏杀来,战斗其实很快就结束了!
甚至看不清赢的那个是如何取胜的!
缺少层次和节奏上的变化、不好看!
和武术指导喜哥讨论了很久,即如何在写实和戏剧性之间取舍,现在成片的样貌就是我们权衡的结果。
武术指导喜哥是个懂戏的人,我们前期沟通的很顺畅,到后期基本上不用多说什么,他就知道导演想要的是啥!
为求写实,刻意减少了镜头切换,通常一个镜头内都会打数个动作,增加演员和摄影机的调度,同时还要展现人物情绪的变化、场面上的强弱势转换。
我不确定这个设计方向大家是否接受,可我还是想试一下,即便做错了,也要亲手搞砸。
在选择男主的时候起先是想用动作明星,奈何制作预算有限,对方一看你们就没什么钱!
项目还行,可以用入干股的方式参与进来,带自己的团队进来,可这样会破坏掉已经码好的主创团队,创作上可能也会有一些不确定性干扰。
最终,我们选了一位没有任何功夫底子的男主——苏振华,对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武术训练。
在9天的前期训练里,武术指导负责对他进行长刀训练和套招,我教他一些截拳道的基本拳法和步法,培养他的武人气质,就是一动手得像那么回事儿!
加上他本身刻苦、人又聪明,在短时间内就打的有模有样了!
除男主外,其他演员动作戏经验都很丰富,饰演千人斩的王城传武功底深厚,女主刘楚玄常年以打女形象出现在银屏上。
我觉得演戏这事儿,要让演技弱的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标准其实是很难的!
但武戏可以通过镜头帮助、各种辅助训练达到想要的效果,实在不行,就多拍几遍呗!
回看当初选角,觉得还是赌对了!
演员对戏的态度会弥补他在其它技能上的短板,梁朝伟也可以是叶问,张震也拿到了八极拳的冠军,不是吗?
由于预算有限拍摄周期紧张,很多重场动作戏都被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我们像打仗一样拍电影,把苏振华拍到体能透支!
可他仍坚持自己来!
武术指导也鼓励他,等电影上映的时候,自己做和替身做、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因为穿草鞋、他脚磨破了也不吭声!
被砍出血了,叫化妆不要擦,与角色融为了一体。
《千里不留行》18年9月份开始写的剧本,19年5月16号开机,6月4号杀青。
经历撤资、顶着压力艰难完成创作,加之疫情、过审不顺,这一历程长到足以消磨任何激情的部分。
时常想起宋小白站在茫茫沙漠望着远方发愁的样子!
这个项目从备案立项找投资,他扛了几乎全部压力!
拍摄期间经历了几次沙尘暴和暴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
但当发现拍不完时,戏只能往后甩,再拍不完时就开始修改剧本——缩减或删掉。
为保重场。
其实是删了不少原本要拍摄的动作场面和文戏,制片主任说:“拍完比拍的好更重要!
别到时交不了片!
”早年不解吕克贝松、昆汀这类人物为何说一辈子只拍十部电影,现在大概明白些了!
想成事不容易!
电影有自己的命运!
很多阻力来自拍摄之外!
创作本身是掏空电影人肚里的存货,需要持续的有价值的输出,无论是主题价值,人生经验、还是输出某种情绪,亦或满足人类共有的幻想和痛点,均需言之有物长久打磨。
算下来,一部电影平均耗时三年,十部电影也是三十年之久,而大部分人的第一部电影都是三十岁之后拍的。
《千里不留行》的缘起,除了童年往事、港片影响及习武经历,另一原因大概是华语动作片近二十年来逐渐颓势,这个曾经席卷全世界的独有类型,正被其他国家赶超!
日韩欧美东南亚2000年后出了不少硬片,这里就不举例了。
魏君子做的《龙虎武师》,内里无不传达出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凉感!
现下武术动作更多的变成了一个重要元素,而非主要内容。
华语动作片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作为新人导演,想要做点东西出来不容易!
失败概率极大!
且拍动作本身就需要时间资金上的极大投入!
后辈既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承经典,又需在动作设计上避免同质化。
武侠动作这条赛道,我们这个小团队尚在学习探索,不敢奢谈拓展边界。
每次创作,都是在试图突破自身局限性。
电影上映后收到了一些鼓励的评价!
也收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
我只能说彼时已使出浑身解数,没什么遗憾!
还做不到知行合一,处在执行力尚未完全跟上自身审美的阶段。
在接下来的创作当中会补齐短板、强化长板,扎扎实实的往前走!
希望在未来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捷径,从来是第一条就被放弃的路。
文By孙虎毅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蛮有味道的回忆里的风格。
江湖不奢华,浓浓武侠味。
好像还有一丝剑心的影子。
不想演说描述剧情,文字能让体会一部分,但不能拿捏电影节奏。
看多了炫技的招式,再看看这朴实无华的刀客,还是很值得回看。
大江湖也罢、小江湖也罢,只要有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收刀还是出刀,一瞬间的感知,一生的代价。
《千里不留行》的看点:1、江湖是退不出的。
侯门一入深似海,江湖又何尝不是?
大卫埋下了刀,放下太平镇第一刀客的诨名,甚至愿意为所犯下的杀孽无期限的流放(后来能回家是逢皇帝大赦),从此不再拿刀。
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2、可怕的不是明着的敌人,而是暗里的所谓“朋友”,背锅被栽赃也就罢了,更有所谓的兄弟觊觎自己的夫人,人心叵测,超乎想象……“千人斩”至少明明白白告诉大卫“你不拿刀我不会与你决斗”,“你放我一马,我也要放你一马”。
3、爱恨情仇报应不爽。
大卫迫于生计参与了一锅端金满堂的计划,杀孽深重,终究是获得了十年牢狱之灾和最终决斗同归于尽的报应,但是至少有悔悟之心保全了妻女性命,陆捕快阴险卑鄙最终是全军覆没父子也丧命太平镇。
4、天地之间有真爱。
婉玉坚贞不渝,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自始至终终究深爱着大卫,难人可贵。
黄沙滚滚,天地苍茫。
这部影片古朴苍劲雄浑壮阔,儿女情,江湖义,人情冷暖,善恶美丑在一个刀客十多年的生死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着特别真实,既视感很强,既有外行人看的热闹,又有内行人看的门道,有种看了一遍想再看一遍的感觉,不腻。
影风跟徐浩峰导演的三部曲很像,这个影片太值得看了,看完了之后即使过很长时间,其中的细节也会记得很深刻,非常值得去回味,值得几个人围在一起去交流。
不像很多电影看过一段时间剧情就容易让人淡忘,这部影片历久弥新!
👍👍👍
非常纯粹的武侠电影,非常难得现在还能拍出这么纯粹的武侠电影,而且在武侠的基础上对剑术的探索很值得玩味,可以说对剑术这门古老的技艺有所展现,值得推崇。
风景人物都很西部武侠风格,没有华丽场景,但是显得片子很纯粹,可以看出投入不大,但是呈现的风格化和电影感都很好,电影工业水平很成熟,难能可贵,大家应该鼓励这样的创作,故事性差了一点,武侠风格是够的,并且对剑术的表现上是有突破的,还是很好看的。
我觉得导演在投资上是克制的,好电影不需要那么多场景,当然以后有更大投资相信会有更大的发挥。
动作基创新8.5分,场景摄制7.5分,故事6分,我觉得保守分7.5,鼓励分8分,导演加油,演员加油,美术摄影了不起!
低成本大片,还有惊喜,风格太纯粹了,纯粹的武侠风格,喜欢😘ps.主角太帅了,很林冲的感觉,又帅又会武术,太稀罕了。
剧情一塌糊涂,节奏把握的很差劲,唯一的亮点是鬼刀林和长刀客两人在坟头拼刀的部分,在这里武指有大师风范了,懂得藏巧于拙。其他地方就不行了,两人最后那一段拼刀也很一般,完全就是比狠了。
在网大里质素算一流了,武打设计大大的加分!
剧作塌得一塌糊涂,第一次坟头拼刀前走势良好,分镜在线。可惜了。“我是捕快的儿子”,emmm
以多欺少,不公平,我想再等等…都说了让你等等,还往前走,找死!你妈的,又捅这里。
演了个啥?
这可是武侠呀,
本来的想法:十年前打个六四开,你十年没拿刀,人家十年刀口舔血,你能打赢个锤子最后一战之后:十年你千人x就升级了下装备?铁废物不配赢P.S.:可怜的堂堂与弱智闺女
比其他那些网大妖艳贱货好太多了,非常真诚,场景给力,摄影不错,音乐到位,剧情推进有瑕疵但对整体氛围影响不大,动作设计讲究,绝对能看下去,如今影视这碗饭,能端起的人,在现在这种妖魔鬼怪横行的乱世真不多,何况端得还算稳,还要啥自行车?
学老港影的味道,还算努力吧
只有头和尾2段打斗有看的价值,所以给2星,剧情垃圾,建议中间剧情2倍速。
动作戏有点徐皓峰的味道,剧情有点像林冲的故事。但人物太矛盾了吧,妻子前期想让林大为放下刀,后面又让他拿起刀,而且陆谦害他被流放十年还想杀他霸占他老婆,居然不找他报仇,反而去帮他。
看这样的武侠片,不说一句没落也不成啊
能不能学点电影再拍?跟猴子拍的似的.
事实证明,套壳子不能给质感带来帮助
2022-04-17
演技有点跟不上
什么烂片
台词像东邪西毒,故事更像水浒传,甚至名字都不带改的,直接拿来就用,最离谱的是一个土匪头子死了,让一个捕快顶罪,而且太平镇才多大的地方,一个捕快权利才多大,后面还让土匪复活就狗血的剧情,谁下手不会补刀,整体节奏都非常平。
这个年代愿意拍武侠的都是值得鼓励的,虽然里面有很多电影的影子,不失为一个全力之作,至少是一个认真在拍的网大,在网大里属于水平较高的了。
主角长得太像宋洋了,而且还抗过倭、用的还是戚家刀,《倭寇的踪迹》实名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