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李小龙》,比预料之中的要好一些。
我本以为这是一部《叶问3》,没想到居然还是《岁月神偷前传》。
整部电影里只有两场正儿八经的打斗,大多数时间都在用一种很怀旧很LOMO的镜头来描绘这位武术家在年少时那颗萌动的青春之心。
得,又成了一部港版《11度青春之老男孩》。
整个观影过程还算舒服,没有无聊的笑点,没有泛滥的伤感,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做作的表演。
导演在互动时提到,如果要把一个人的生平拍成电影,最好而且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拆分成几个片段,然后用百分之二十的加工去组合百分之八十的往事,虽不能面面俱到,但也称得上是足以忠于事实。
所以,这部电影就按照导演的意愿变成了一部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文艺片,那帮卯足了劲来看李小龙打外国人的爱国愤青们这次要大失所望了。
正因为如此,对于李小龙的忠实粉丝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周末窝在家里,浪费不了多少时间。
还得提一下《岁月神偷》里面那位大明星冯宝宝,她在这部片中以一位乖巧可爱小萝莉的形象出现了。
事实上,这部片中的所有小朋友都非常惹人喜爱,连饰演李小龙的坏小子也是。
由此看来,人跟宠物是没什么差别的,都是小的时候才好玩,长大之后就不那么好玩了,或者说不好再那么玩了。
可惜观众们一定不甘心只看“少年李小龙”,所以“青年李小龙”便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在我看来,“少年李小龙”才是演得最好的人,完胜梁家辉与钟丽缇以及“戏精”(来自导演的称赞)张一山。
正好今天随身带着录音笔,就顺便把导演兼编剧文隽老师与影迷们的一些互动完整的录了下来,另一位导演叶伟民也想淡淡的谈两句,可惜都被文老师粗暴的打断了。
我觉得,这几段话比电影要有意思的多,虽然有些自吹自擂的成分,却让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分上升了一些,因为对话里解答了一些比较诡异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找北京孩子演香港海归。
录音地址:http://freewu915.blogbus.com/logs/84472529.html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颇具建设性的问题——假如,我是说假如啊,李小龙能活到现在的话,他在华人心中的地位还会如此之牛逼么?
我估摸着……应该就没成龙大哥什么事儿了吧?
2010年,李小龙诞辰70周年,纪念电影很多。
一部以纪念李小龙为名的电影,如何选准切入点,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很考验主创的想法和功力。
全片透露出一股自然清新的青春片风范,透过胞弟李振辉的回忆,截取李小龙在美国出生,全家迁回香港,经历从日本殖民时期到港英时期,从童年到青年,闯下大祸只身赴美的这段时光,把李小龙的青春岁月拍得像散文诗。
主创巧妙地回避了李小龙成名后的大红大紫,只浅浅地在他身上埋下一颗爱看影戏、爱打抱不平的种子。
《李小龙我的兄弟》是一部“功夫巨星”的前传,也是一本青葱年华的日记。
逃学打架,跳恰恰舞,谈恋爱,惹是生非……叛逆的行为,他一个不少。
影片还原了一个银幕下真实的凡人李小龙。
在影片旁白者的讲述中:“对李家而言,他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哥哥。
”这种组织结构故事的方式,避开了许多史实争议(所谓的真实性),且因家人的回忆叙述而更显“真实”(假拟的真实)。
李治廷此前在港片《岁月神偷》中饰演一名活力阳光的朝气少年,同时这名少年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青春期男孩的叛逆与淘气。
从性格上看,这一角色与此番饰演的李小龙有相似的地方。
再看外表,李治廷眉宇间与李小龙确有几分相像,扮演李小龙可谓恰切。
从成片效果也看得出李治廷在模仿李小龙上下了功夫、花了心思,如打斗前的啸叫、标志性的动作等。
那股傲气与自信,正是李小龙的底色。
当爱情来临时的扭捏,面对挑战时的勇敢,李治廷较好地把握住了少年的心态。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用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香港电影史的回顾与礼赞。
全片仿佛蒙上一层滤镜,画面色彩饱和度很高,香港的历史一帧帧前进,宛如一幅风情画长卷。
我们从中看到本地平民坚强乐观的生活,也看到香港电影业早期的繁荣景象,众多老戏骨,如张达明、万梓良、余安安等(太多了,不胜枚举,可参见演员表)客串出场,且出演的又是早期电影中的经典镜头。
戏中戏(电影中的电影)的叠加,穿越时空的遇见,怀旧气息满满,这也是好几代人的青春啊。
或许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好事者可以借此作影视考古了。
有评论指出,该片故事没有主线,像是散点透视,枝蔓了129分钟,是一本被阉割过的流水账,没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质云云。
我认为这种批评过于苛刻了。
这部电影有它的任务,主创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就够了。
《李小龙,我的兄弟》中有一场少年械斗戏,李小龙和他的兄弟遭遇围堵,李小龙向前景突奔而来纵身跃起……观众大多以为能见证一场热血的拳打脚踢,结果却是半空中的定格镜头,然后渐黑、切换。
这个处理见微知著地表明:事关李小龙似乎总脱不离一个“打”字,但《李小龙,我的兄弟》这一次说了“不”,它确实不是一部功夫片,甚至都很难被称为严格的传记片,它更接近于一部带有浓郁怀旧色彩的青春偶像剧。
说它“怀旧”,既是指影片故事又涉及制作技术。
影片像《岁月神偷》那般用摄影和调色使得画面泛黄,宛若帧帧老照片。
而影片对李小龙历史的回溯甚至比不及对香港老电影历史的眷顾。
片中出现了不少香港老影人、老影片,诸如冯峰、冯宝宝、曹达华、石坚、吴楚帆、《人海孤鸿》……怀的不单是李小龙的旧,更是香港电影岁月的旧。
而俊朗阳光的李治廷出演少年李小龙,多了点奶油味,也更为偶像剧化:耍酷、泡妞、学拳,比武、聚帮,那个年代最具偶像特色的事情,一一做来。
也许是因为李小龙之弟与李小龙妻女各执一词的版权纠纷,影片回避了李小龙在美国的传奇经历,也舍弃了那些最为人熟知的故事,聚焦于李小龙随父母回港至远返美国的一段岁月。
这是一部视角特殊的李小龙片,倘有影迷置喙于影片不够打,不太真,倒是有点对李小龙题材的先入之见了。
影片其实卖的不是功夫,若不是适逢诞辰70周年,主角是不是李小龙都不太重要,影片就是寻找一个时鲜而又有卖点的载体,抒一场对过往时光的怀旧之梦。
反倒是,青春易逝,李小龙的短暂生命亦是速燃突灭;而这部弱化戏剧冲突、散点叙事的影片,枝蔓了129分钟,倒有点冗长的不那么似场幻梦了。
<京华时报>
【待我淡定,咳咳……】片子早于第一天上映时和母亲大人看过,而周六豆瓣小站又把上次活动票子赠与我一张,我给大陶去看,她也同我和我老母一样喜欢这部片子。
前天无意在ccav看到了《李小龙我的兄弟》的首映礼,李小龙的弟弟李振辉也来了,他的小说拍成了这部电影,镜头take到他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会被一震进而打动到,我觉得他很真诚,他那双眼睛有些憨直,于是我脑内了一番李小龙要是还活着会变得怎样。
《李小龙我的兄弟》是唯2一部我看了想哭的片子,唯1的那部是《死亡游戏》,看着那些他的替身演员拍的场景,我tmd眼角泛泪啊,敢不敢不带墨镜?
敢不敢上特写?
你为什么走啊!
这样轻易地离开好不负责任。
【这绝对是一部被预告糟蹋的片子】预告真心剪得烂,片商以后做预告一定要找对人,像《让子弹飞》那个预告我一定会在12月16日冲过去买票的。
【这是一部李小龙少年时代百度百科】故事开头是李振辉和李家大姐坐于桌前徐徐道来,然后帘幕拉开,故事来到了三藩市,李妈顺利产下李振藩,他就是日后吓死洋鬼子的李小龙,李爸带着还未卸的戏剧妆,阴错阳差报了个英文名给护士,有了以后的Bruce lee这个英文名,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片中类似这种的桥段都很有意思,观众会惊讶,原来他少年时是这样那样的各种有意思事件。
导演叶伟民选角十分用心,一个个演员都似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串起了这部略显文艺的电影,角色虽多,但他把握不错,镜头从容稳定。
做过副导演的《十月围城》《投名状》,听说他还拍过《古惑仔》系列,哇哦,题外话了。
李爸爸是梁家辉扮演的,我还记得中学读书那会看的《情人》,对于懵懂的我来说,其中一个镜头印象太深了,就是他全裸的躺床上那个镜头,曲线性感这一个镜头一记就是7年。
钟丽缇扮演李妈妈纯粹是一个偶尔收获的惊讶,我想说,她很适合这个角色,富家女,相夫教子(听来不可思议=。
=),于是我也只能说,真的是看了才知道,否则你当我吹牛哈勒吧。
谢婷婷扮演的令李小龙魂牵梦萦的敏儿好有味,那是种骨子里散发的自信,一种洋味,不知道是我审美非主流还是怎样,男人们都觉得她不好看,或许他们真不懂得欣赏女人。
小孩子时期的李小龙扮演者演得比李治廷好,大家会不会都有种感觉,李治廷演的再好都没有他演的那人好?
不过他还是个好演员啦,很适合演哥哥,《岁月神偷》里演的哥哥和弟弟的催泪亲情,以及本片中和弟弟跳的恰恰舞都好出色。
香港新生代里可以看好的一位,遗憾的点是长得太像王力宏和蒲巴甲(黑线三条=。
=)还有期间出现了各个香港当代演员,他们穿梭时空扮演旧时的影画戏演员。
张兆辉、杨恭如、万梓良(演了个导演,惊鸿一瞥)、钱嘉乐(演得奸人坚非常有意思)等等,那种古早味的场景片场,就如同“电影”的旧称“影画戏”一般,令人好奇新鲜又怀念。
张一山出现和国语配音是我感觉跳戏的地方,张真心不像英国海归,只有最后演吸毒犯的时候加了点分,国语对白少了好多港味,生活味。
片子很长,129分钟,所以有些桥段略显冗长。
看打斗戏的话有最后两场打斗戏,其中一场有只猫出来,我妈说:你看呀,这只猫都怕得抖成这样了,后来看资料才知道这是像经典片致敬的。
片尾的字幕上场,原来剧中很多剧照都和一张张老照片相同,叶伟民有诚意!
我是快出门站着看完那些照片的,内牛!
【这是一部被影院哈7生化4挤掉的港片】今日去换团购券时,看到永华电影院周末排片满屏幕的《哈利波特7上》和《生化危机4战神》,而《李小龙》只排到了角落几个小厅几个差时段,感到很心酸,唉,国内的电影市场到底是怎么了?
李爷面前哪里轮得到你们自称战神?!
有人评论说这部片子主角不是李小龙换谁都可以,哦是吗?
那么谁可以做到从小在片场做演员长大,同时又风流潇洒,同时又可以做到叶问的徒弟,同时又可以舞跳那么棒?
很感动可以出这么一部片子纪念心里崇拜的一个人。
……如果李小龙还在,成龙李连杰永远是小弟;如果李小龙还在,他儿子的死就不会让迷们那么难过;如果李小龙还在,他一定是最帅的功夫爷爷……ps:好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讨论下,电影本身也好,李小龙也好。
(悲痛欲绝,之前打的洋洋洒洒一大篇都消失了,于是又写了一遍,本来是想写在11月27日他70冥诞的当天的,可是现在是28日凌晨1点!!!
tnnd直接错过了!!!
我恨豆瓣!
)
男主角很帅,这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过着和我们差不多的平常人的生活,但还是做出来一些不平常的事,这就是要点,不是要和人不同,而是要有梦想,有追求!
李小龙不仅是中国的,他是世界的。
这部电影可以算是李小龙的回忆录,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冲着这一点来观看此片的。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怀旧风格,古旧的家具,严厉的家教,整个大的时代背景……开始笑自己才二十露头儿,怎么就这么怀旧啦,呵呵。
看这部电影,我同时想到了一部《岁月神偷》。
巧的是,主要演员都是李治延扮演的。
《岁月神偷》曾经赚过我大把眼泪,李治延的表演也是无可置疑的。
刚看到李治延的时候,我觉得他很像王力宏,当时跟朋友说了这个想法后,喜欢王力宏的她也很赞同。
所以一开始我们对他的印象很好。
我觉得他的演技不错,但是还不是我心目中的李小龙。
不过,他跟查理欧文的两场比赛还是看得人很过瘾的,但是镜头太晃,效果不怎么好。
还有一点比较遗憾的是,没看到李小龙一些经典的看家本领,比如双节棍。
另外,看到李治延戴着眼镜的时候,文质彬彬的,真的感觉不到传统意义上的李小龙的气场。
饰演父亲李海泉的梁家辉和母亲何爱愉的钟丽缇,他们这种级别的人驾驭这种角色我觉得会是很轻松的。
其实我觉得这两个角色也可以由出演《岁月神偷》的任达华和吴君如扮演,我觉得他们两位也完全可以成功地诠释出李海泉夫妇这两位人物。
戏中让我很难忘的一句话是李海泉说过: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够整整齐齐,开开心心。
李家是个有名望的大家族,能够在动乱的年代一家人完整地幸存下来是很不容易的。
李家就曾遭过三次家族危机,所以这句话真的是李爸爸发自肺腑的希望。
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国人真的是很不容易。
另外说一个无关本剧主流的话题。
个人觉得奀仔的造型真的很像《多啦A梦》中大雄和胖虎的组合啊。
冲着李小龙看的这部电影,只能说一般,中规中矩,叙述了一些小龙年轻时的故事。
电影中他暗恋的女孩和真实生活当中的故事相差多少呢?
不由觉得有些可惜,小龙喜欢她,但是为了兄弟没有说出口。
那位和小龙玩得很好的小伙伴中毒太深悲剧性的人物.可能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剧中的怀旧氛围,从梁家辉出场,一直拍到片场时代,这些部分感觉都还不错,但从正面拍李小龙开始,就有点味如嚼蜡了,本应值得期待的动作戏和感情戏,实际上很平庸。
一、怀旧怀旧是香港电影今年的大主题,这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还原五六十年代生活气息的《岁月神偷》,怀念上世纪正宗港产古惑仔的功夫片《飞砂风中转》和《打擂台》,还是写给香港电影的情书《人间喜剧》,讲述发生在港岛湾仔的清新故事《月满轩尼诗》,重现港岛老字号中药店的《东风破》,甚至已经拍到烂的“叶问”系列和齐家欢的贺岁片《72家租客》,无一不和“怀旧”这个主题搭上点关系,《李小龙》当然也不例外。
怀旧原本只是一种个人情绪,或许也是一种哲学,但现在却渐渐变为一种时尚,一种吸引观众的商业手段。
香港涌现的大量怀旧电影,也许只是一种追寻自我历史的做法,把只寄存于个人记忆或大众文化影像上的风格和形象,通过呈现在大屏幕上,唤起一种过去的感觉。
怀旧电影首先在画面色调上呈现复古的暖黄色,像那泛黄的老照片,视觉上为观众营造怀旧气氛。
而最近的怀旧电影又似乎特别喜欢将镜头对准明媚的阳光,《东风破》如此,《李小龙》亦如此。
阳光下跳跃的镜头感,投射在人物脸上多彩的光斑,除展现少年李小龙活泼灵动、无忧无虑的性格特征外,亦在告诉观众一切不过是电影中的梦幻场面,似乎永远都没法再回到那个年代了。
其次,充满怀旧意义的道具亦不可或缺。
这一点《李小龙》做得比较到位,木质家具、全套茶具、镂空桌布,乃至小孩骑的木马、小三轮车,看得出剧组是花了心思的。
配乐也是一大亮点,纯粹的香港故事,配上怀旧的英文音乐,殖民的意味便蕴含其中,这和《岁月神偷》里主题曲的运用何其相像。
此片最巧妙的一点是戏中戏的运用,虽然未曾经历那个年代,无缘切身体验,我也可以想象得到老一辈们看到那些存在记忆中的电影片段的重现会是怎样的心情。
李小龙和朋友们在拍戏片场的嬉戏喧闹,似乎也已成为了只属于过去的美好时光。
但遗憾的是戏中戏还是由现在的演员扮演,只是将画面变成了黑白而已,如果能像关锦鹏电影《阮玲玉》那样直接用旧电影的画面也许效果会更好。
说到底,怀旧情绪很普遍,普遍到现在90后都开始怀旧了。
而香港的怀旧情绪似乎更为复杂,只因如今的香港电影届里合拍片盛行,依旧坚守本土创作的导演可谓屈指可数,而他们更被视作不主动寻求机遇的人,就连以前一直坚持小成本独立电影创作的彭浩翔也在北京正式落户,彻底放弃了香港的一切。
怀旧电影的诞生和掀起的潮流,似乎是那些导演的自我提醒和反思,提醒港人香港精神和情怀。
但香港精神和情怀究竟是什么?
谁也说不清楚,怀旧也就成了港人心中隐隐的痛。
二、传记期待在《李小龙》中看到大量打斗场面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因为这部电影在类型上看首先是一部传记片,其次才是功夫片,甚至是不合格的功夫片,因为片中真正的打斗场面加起来可能不足四分之一。
拍传记片的一大难处在于内容太多而难以筛选,这正是此片的最大缺点,虽然导演只选取了李小龙前半生作为题材,可以说是一部“青年版李小龙”,但内容还是太多了,因此导致看完之后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留下来。
且此片节奏太快,毫无让人缓口气的时间,令观者觉得好像是在赶着拍完整部片,导演只是匆匆忙忙地把李小龙生平每一件事都拍了出来,但每一件事又都不详细,整部电影看下来,只是泛泛而谈的平庸传记片,毫无细节和突出的情节。
之前我对李小龙认识不多,只因他时常出现在大众文化影像上的形象总是那么阳刚——肌肉、汗水、凶狠的眼神、奇怪的叫声、身着黄色紧身服、手舞双节棍。
一直以来我对他印象可以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形容,当然,我看到的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是我根据常情推断出来的罢了。
然而看了此片之后,我对他的印象完全改观,变成一个“重情重义,对自己充满自信,甚至有些多愁善感”的阳光男生。
比起前者,我倒是更愿意相信这才是李小龙的本来面目。
导演通过李小龙弟弟和其他家人提供的资料尽可能真实得还原了李小龙的青年时代,这种认真的考据做法让人尊重,相比起来,内地前两年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毫无考据,绝大部分内容为瞎编乱造,正如文隽所说“除了李小龙的名字外一切都是瞎编的”。
这不仅是对李小龙本人和其家人极不尊重的做法,更为普通观众刻画了一个“除了打老外什么都不知道”的空洞毫无内涵的李小龙形象。
而此片着力讲述李小龙青年时期的懵懂爱情和深厚友情,更重要的是刻画他所成长的家庭。
身为一家之长,李小龙父亲李海泉德高望重的品行和对李小龙养性武道的教诲对小龙一生影响颇大。
身为李小龙最好的朋友,刘连光最后的自甘堕落让李小龙痛心,包括李小龙和三人组成的“龙城四虎”,这些深厚的兄弟情丰富了人物性格,比起单纯的打斗,这些简单的故事为观众解剖李小龙这个“传奇”的本质——他不再是只存在于影像中的传奇,而是一个可以真真正正生活在身边的平凡人。
恰恰舞和打斗分别都有两场主要情节,而这两场都是我所喜爱的。
我从未想过李小龙竟然在舞蹈上也有这么高的造诣,尤其是最后比赛的那一场,和弟弟的配合简直天衣无缝,精彩绝伦,也体现了李小龙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而两场打斗也各有特点,第一场与英国拳王的比赛好似叶问附身,还是“先被对方打到半死不活再突然发力出手狠打对方到其无力还击赢得比赛和欢呼”那老一套模式,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然而第二场单独打斗明显精彩很多,从开始那鬼佬就处于劣势,如果说让李小龙就这样轻松地打败对手也不免落入俗套,于是“鬼佬着火而李小龙拼命救他”的一场意外为这场戏加分不少,最后两人竟然变成了朋友,这不免让人觉得似乎在嘲笑之前的“叶问”系列。
但功夫片能不能彻底走出“民族英雄打败老外”这样俗套的模式,现在下定论也许还太早,但起码让人看到了导演对改变这一模式的探索。
三、结语也许大多数人对李小龙的印象依旧是他厉害的武功、拍过的精彩电影、离奇的死亡之谜,有些人会觉得这部电影太文艺太清新,没有拍出李小龙应有的阳刚之气,而我却认为导演从李小龙青年时期入手,从另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形象,一个平凡中带点自信、有一身好功夫也有情调、重视兄弟之情的丰富形象,打破其作为“传奇”的神秘色彩,让人更觉亲切,而这也是对李小龙家人最大的尊重。
个人认为这是部垃圾电影,我基本上是看完了,但完全是冲着小龙本人的经历去看的,但是看完以后完全搞不懂在演什么,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主线,所以也,没有感觉到高潮。
故事情节繁杂,2个小时几乎准备完全说出小龙的20年,简直是在搞笑!
这部电影如果压缩到85分钟,然后再抓住一个主题给予突出小龙的性格和爱情,才应该有看头!
最关键的是李治廷太不适合演李小龙了,一个伪娘腔突然竖起一根食指,哥不由虎躯大震,菊花立紧!
全部电影看完够我只记的:小龙,快躲小龙,快跑
一听李小龙的名字,首先让人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便是功夫动作武打等词语。
大多数人的记忆里,李小龙身前所拍摄的电影多数是动作片。
而电影《李小龙:我的兄弟》以记叙的手法告知我们李小龙少年时就已经拍摄了很多文艺类影片。
影片以李小龙弟弟李振辉的回忆题材著作为故事依据,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李小龙传。
当然,相信很多人是冲着动作戏去看这部电影了,但影片却是文艺戏份占了重头,让人出乎意料。
正配了李小龙儿时的女儿名“四凤”一样,影片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文艺小青年般的李小龙形象。
但在影片人物演绎上却也不失那份阳刚之气。
李治廷饰演的李小龙虽说显得有几丝儒雅与书生娇气。
但相对于李小龙外貌与体格上的均衡,也倒有几分相似。
换个角度看,毕竟李小龙未成名年却是只是一介书生而以。
像李治廷在影片中的表演还是可以得到中肯了。
尤其在嬉闹惹祸的戏份中演绎的较为生动,人物内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也通过不同的剧情诠释的较为自然。
只不过在有些剧情深入角色上显得稚嫩了些许,达不到有效地意境所要带出的效果,某些时候甚至脸部表演显得过于僵硬,比如同女孩子对话的戏份就显得过于做作,张力舒展的不够,表情绷得过于紧张,让人感觉极不适应。
而影片中其他演员方面,为了凸显大家庭带来的热闹,对不同人物角色特定设计不同的戏份必然是繁琐的制作。
于是,无法对每一位角色的戏份把握的张合有度。
比如,过年时,大家庭的热闹场面虽做足,但人物戏份却显得是在充数,虽然说贴切真实,可也少了艺术之感。
电影中拍电影的戏份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这部电影可圈可点的亮点所在。
片中,由不同演员饰演的老一批香港导演和演员让人怀旧于那些够味的老港片,同时,也用电影视角给观众呈现了50年代香港电影的拍摄场景。
可以说,这给我们带出了较为真实的艺术电影,便是一种影中景,景中影的艺术场面。
可以说,影片这一段讲述真实的片场拍戏的胶卷完全可以编入到香港电影史中,这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精髓所在。
新颖的真实拍片场景之设计也是对50年代香港电影发展做了较为深刻的怀念与敬意。
这部以文戏为主的电影动作场面稍显贫乏了,这让想看李小龙动作的观众大跌眼镜。
影片中两处擂台比武视为影片动作戏的珍宝。
而前面的拜师学武又给人带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叶问形象。
当然,此处的叶问完全只是一个跑龙套的。
于是不得不说,影片给师徒俩的戏份如此之少让人实乃无法接受。
一笔带过似的拜师学武完全与李小龙的真实风范温和不上,而吴越的几句台词与之后的自练咏春拳完全搭接不上,让人看着还以为咏春拳是李小龙自己一边练一边悟出来的一样,此处戏份的严重不足没有给必要的动作戏足够的铺垫,让人抱怨不已。
当然,影片更多戏份重在聚焦于家庭生活与李小龙的少年生活。
然而,近130分钟的戏份,我们大多数看到的尽是些充数般的剧情。
影片中,李小龙自己的私生活与家庭生活显得毫无关联,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人物上却少了真实感的铮铮男儿形象。
泡妞,兄弟盟,却没有多少感情戏份加以修饰。
亲情,父母爱,却全部是子不教,父之过般的家法伺候。
甚至可以说,通片看完之后,让人感觉脑子一片空白,回想影片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内涵又何解。
唯独那些感怀香港电影拍摄的场景让人看后记忆犹新。
可见,剧本实乃有够空洞。
虽然说,生活便是这般平淡,波澜不惊,最后的一惊便是李小龙奔赴美国,却就此结尾,让人揣摩不透是否这部影片还有续集。
影片看点鲜有,一是看到了一些很少在电影中露面的演员,比如钱嘉乐,万梓良等都悉数在影片中露脸客串。
二是影片较为灰色的背景呈现了50年代的香港让人怀念李小龙,不管是电影艺术所描绘的,还是书本中所编写的,抑或是民间口水所喊出的,李小龙虽有红花般的名,人却是真正的中国龙。
同时这部《李小龙:我的兄弟》也让人怀念那些浮沉已久的香港电影。
有了念,此情此景便足可以重新翻出那些港味十足的影片来重温了。
还好,传记片也只能这样了
太恶劣了
比较写实
文隽换一种方式描述李小龙没有暴打日本人。终于也可以卖给小日本了。。。。
李小龙也可以拍成文艺片耶!你影片肤浅,不能归罪于人生本平淡,你懒得提炼,我何必坐在影院里,不如出门晒晒太阳。就这样成长起来一个功夫之王,武之圣者?
挺享受的片子,腔调十足的怀旧,看曹达华、石坚、冯宝宝、吴楚帆穿梭来去。四星给那段兄弟恰恰。
音乐很给力,画面感不错,故事稍显薄弱,但是整体比较流畅。张一山一直演戏很灵,但是与这部戏不太搭,谢婷婷是最大败笔,受不了。
整整齐齐,开开心心
其实吧还不错~~~就是那个男猪脚选的实在是太不对盘了!
恰恰舞那段很灵。
因为故事真实所以精彩,最后的老照片太有感觉了。PS:李小龙属龙1940年11月27日,本人属龙1988年11月27日(两星给李小龙,一星给李治廷)
当喜剧生活片还可以
和功夫无关的。总体还是挺好看
如果能不用爱国情节来打架就好了,看着有点俗套了。其他的都还好。老戏骨就是老戏骨了~梁家辉前半部分出场都很吸引人。
镜头美,人又漂亮,打戏煽情怀旧小清新,好看的紧~
媒体邀请场@今典影院。前半段摄影、场面调度真是赏心悦目,移动镜头拉得带劲死了,后半段渐次接近情节剧。一个女孩的背影引发了变化。打斗动因开始从民族主义微妙的向传统男性狭义转变。张一山的出现明显是为了合拍片的名义成立,出戏连连。香港开始怀旧了。
雷声大雨点小,拍得很没营养。
拜托,传记片别让帅哥来糟蹋,为了上国内院线,硬插一个张一山也改变不了票房的颓势。
只是部家族回忆录的影画版,外人只能飘过。
回忆浪漫复古的一部青年偶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