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汕头电影!
支持潮汕文化!
夏雨来是我们潮汕地区一个非常经典的大I,老百姓心中的平民英雄,值得上影院让全国观众认识!
这是汕头话剧团首部大电影,我已经等了很多年了,希望这部戏能用心制作,做出最好潮汕电影,让全国观众和海内外潮汕乡亲们看看我们的潮汕文化,了解潮汕文化和夏雨来!
为汕头电影和赵曙光加油!
期待这部电影早日上映,到时候一定去电影院观看!
夏雨来是不少80.90潮汕小孩的童年,拍成电影得到很多家己人的支持。
第一次看点映场,巨幕厅满场热烈的氛围着实让人震撼。
影版夏雨来,延续一贯以来的睿智与搞笑,又多了细腻亲情的刻画与一致对外的正义感。
这恰恰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立意更高了一些。
整部电影看下来有笑有泪,比预期的单纯搞笑要好很多。
作为宣传潮汕文化的一个窗口,影片当中有很多地方文化元素,如潮汕俗语、童谣、英歌舞、红桃粿、挽面、祈福等等,充斥着地道的潮汕味。
这种潮汕味不仅仅流于表面,夏来碧一角的塑造让我们窥见新时代潮汕女性独立自主,有勇有谋的新风采。
影片8月16日全国公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走进影院看看,夏雨来值得。
总而言之,希望在老牌艺术家及其团队的引领之下,潮汕优秀文化能走得更远、更好。
作为一部潮汕本土电影,《夏雨来》本该承载观众的期待。
方言、习俗、地域文化,都为它天然提供了独特的气质。
但真正走进影院后,呈现出来的,却是一部从剧本到表演再到剪辑都全面烂完的作品。
终于明白赵曙光在面对镜头说,电影一般般这句话的含量。
它举着“潮汕文化”的大旗,却没拍出真正的故事与人物,只留下空洞与尴尬。
拼凑的剧情--影片的剧情带着明显的小品拼贴感。
前半段依靠零碎的桥段来塑造人物:布店卖女儿、夏来碧一人对抗群架、夏雨来装神弄鬼吓退员外。
这些情节本身或许能在舞台上博得笑声,但放在电影里,缺乏起承转合,毫无整体叙事力。
所谓的主线更是混乱。
作为反派的“红毛洋人”,身份几乎随时切换:既是靠机器挤压布业的商人,又是发粮的“慈善家”,还是拐卖儿童、贩卖鸦片的恶徒。
所有历史上能找到的“坏事”,都被生硬地贴在他们身上。
结果不是威胁感,而是荒腔走板的标签堆砌。
影片试图从家务琐事过渡到民族大义,却缺乏必要的逻辑和情感铺垫,最后四不像:既不像喜剧,也不像历史剧。
廉价的笑点与舞台化的表演--笑点层面几乎完全依赖谐音梗和屎尿屁。
这类笑料最低阶,也最容易让人厌倦。
观众不是在发笑,而是在忍受尴尬。
表演同样问题重重。
赵曙光饰演的夏雨来,依旧停留在舞台小品式的夸张——用力过猛,痕迹过重。
其他老演员(方展荣、方莉莉、369等)也普遍如此,完全在“演节目”,而非“塑造角色”,最后金爸中枪死亡眼皮似乎还在跳。
年轻演员更显稚嫩:夏来碧全程绷紧着演戏,毫无层次感;潜在女婿金某则油腻夸张,令人出戏。
全片没有一个表演能让人相信“这是人物”,观众看到的只是演员在卖力装模作样。
失落的电影语言--从节奏到镜头,《夏雨来》几乎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电影感。
剪辑时而拖沓,时而跳跃,场景之间缺乏过渡;镜头调度简单粗糙,仿佛把地方小品直接拉长到两小时。
氛围营造更是失败:既没有喜剧的轻快节奏,也没有历史叙事的厚重感。
场外的造势与尴尬--更讽刺的是,影片场外的造势比影片本身更热闹。
大量网红在上映前后发布短视频,强调“潮汕文化电影”的身份,甚至不避讳使用摄屏画面来宣传,还堂而皇之地与主创进行访谈。
这种操作本质上是以“情怀”绑架观众,把本应严肃对待的电影宣传,变成一场消费式的表演,潮汕地区的网红如苍蝇般吮吸着这波流量。
真正的地方特色从何而来--影片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把潮汕方言、习俗、饮食当作卖点,而不是叙事的一部分。
英歌舞、红桃粿、方言对白,成了“展示”而非“表达”。
文化元素被摆上台,却没有承载人物的情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
片中出现的潮汕话与童谣,不是为了炫耀地方特色,而是在关键情境下升华人物之间的亲情。
它们是亲情的延伸,让观众在细节中自然地被触动。
优秀作品不会把方言和风俗当作噱头,而是让它们服务于故事和人物。
《夏雨来》想用“潮汕文化”的符号赢得观众,却忘记了电影最基本的根基:故事、人物与真诚。
地方特色不是用来炫耀的标签,而应该在叙事和情感中自然而然地生长。
只有当一部作品真正讲好了人和人之间的故事,地域文化才会在银幕上焕发力量。
最后再补一句:非潮汕人就别去看了,完全不值得,0分作品的水平。
至于潮汕人,想去就去。
8月17日,在广州看了第一场路演。
小时候喜欢夏雨来,喜欢他身上的狡黠、灵机一动,口才伶俐。
但在大电影里,没有穿熟悉的长袍、通篇的俏皮话、人物的脸谱化,尤其在最后对簿公堂,男二佯装叛变指控夏来碧,来碧满篇质问男二:过去的都是假的?
真的忍不住翻白眼。
第一场打戏设置在戏台处,不知道百年前的潮汕习俗是怎样,但戏台经常是和拜老爷一起,如果有信仰和敬重,会在戏台打架?
但仍然为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潮汕演员、潮汕话而高兴。
如果有第二部的话,大概率还是会去影院支持,但真的希望看到有被好好打磨的剧情。
《夏雨来》看完只有惊喜和感动。
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化是民族瑰宝,但是文化需要传承,其中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可现在很多小朋友方言都不会说、说不好,谈何文化传承呢?
身为潮汕人,生为地方文化的一分子,自然而然有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其实不仅仅局限于潮汕。
我常常自诩“闽南”文化之情深意浓,我喜欢潮汕,喜欢厦漳泉,喜欢台湾,喜欢海南和雷州,喜欢广布海外的潮汕侨民们。
从传统来说,自我记事起,没有“潮汕话”这一说,都叫做“潮州话”,大概潮汕语言文化之始,扬名之时,源于韩愈被贬潮州。
喜欢传统,但不能固守传统,所以现在叫“潮汕话”并无不妥,只要有利于文化宣传。
文化宣传,现在最常见是文旅和媒体,而电影,就是其中重中之重的载体,可惜近年来却愈见式微。
其实文化之宣传,目标并非是扩张和侵略,现在很多方言文化,面临的是求生存之困境。
扯得有点远了,要回到电影上来,就得回到我们成长的土地上去。
我们这一代的小孩足够幸福,可以看着电视长大。
更幸福的是,我们除了看国语动画片,我们还能看到潮汕话配音版的86版西游记等作品;而更更幸福的是,我们还看到了以夏雨来、水鸡兄、方太爷一众为代表的庞大潮汕小品,和以卓依婷为代表的潮歌巨星。
不夸张的说,虽然潮汕文化作品不算多,但是假如按照漫威宇宙的思路开发,《夏雨来》系列何尝不可以开发出前传,后传,女儿系列,姐姐系列,方太爷和金乡贤系列等。
无他,就为了给说潮汕话,闽南语系的小朋友多一点不一样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从《夏雨来》这部作品上,看到了可能性,看到了它集齐优秀作品几乎所有元素。
近年来偶有几部潮汕电影上映,但是题材,深度,总是让人抱着希望上去,带着些微失落而下,因为如果作品本身受众不多,题材过于狭窄,注定会很难推广。
在《夏雨来》这部作品上,能看到很多精心挑选的潮汕谚语,而且是创作团队精挑细选浅显易懂的谚语。
谚语一旦过于高深便会落入自以为是的窠臼。
这些谚语,多半是以笑点的形式设计进剧情,既无大部分国产喜剧强行搞笑的别扭,又无破坏故事主线的嫌疑。
我在影院,就好几次听到全场会心的欢笑。
比如方太爷宴席上出对子选乡贤,说“膏可食,药可食,膏药不可食”,而几位大佬应对之后,夏雨来颇为不屑,对出了“狼会叫,鸟会叫,狼鸟不会叫”。
欢笑常常伴着粗俗的屎尿屁和生殖器出现,但要看场合和听者心态,在这里并无不妥,粗俗是笑点,也是对权势不屑的鄙夷。
而故事的主线和呼应,也达到了一部剧情电影优秀的水准,说点个人偏爱:主线是夏雨来对西洋文化入侵的警觉和带头反抗。
在最后击退西蒙(西洋佬),点醒县令方太爷之时,用了片头他们宴席上对对子的内容,叫做“骨可煮,肉可煮,骨肉不可煮”,恰好揭示了外国人无偿开办孥仔堂(收养汕头龙湖地区无力养育的婴儿场所),实际上干的是贩卖人口,屠杀婴儿的罪恶行径。
这不仅巧妙地贴合剧情,更是无声息地给人秀了一把浓重的Call Back。
电影同时还增加了夏雨来女儿和死对头儿子叛逆而青春的感情,父女间无法言明的身世之谜,传统世家之间的争斗等子故事线。
人物形象因此更加饱满,内容丰富而不喧宾夺主,让整部电影充实而不单调。
我前面说按照这种水准,去开一个《夏雨来》宇宙系列是足够的,这是依据之一;更因为二三十年前小品宇宙已经实现,生活中还有取之不尽的灵感和素材,而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团队的挖掘和创作能力。
欢喜冤家,虽然俗套,但对观众而言却百试不爽!
片子讨巧地将夏雨来之女(夏来碧),塑造为一个敢作敢当,扬恶惩善的女汉子,其中之豪爽善良,不仅让金秀才之子(金亮堃)倾心,也让观众动容。
正是这种泼辣善良正义的性格,让留洋归来的金公子不惜放下世家恩怨,罔顾父亲反对,心甘情愿跑到夏家去做一介草夫。
而单身家庭中,夏雨来(父)和夏来碧(女)相依为命的穷酸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颇有种淡迫名利的教育意义。
同时为人父母,方体会对子女之情。
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总是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但是在平安健康面前,这道鸿沟会因为血缘的关系,人性的光辉而逐渐抹平。
试问每一位父母亲,是不是在孩子降生之前,对这个世界唯一的祈祷,就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
而面对现实诸多苦难,竭尽全力地希望为孩子做点什么,即便孩子不理解,即便自己也曾不理解,但依旧会去做,做任何存在一丝希望的努力,比如:祈祷和求神拜佛。
做了爸爸,这些事我都做过了,诚心诚意地去做的。
我好像突然理解了我妈,理解了潮汕大地热衷于拜神的各位妈妈和奶奶们,每个家庭在某些时刻都曾脆弱过,生活需要信仰,需要力量,那我们就去拥抱。
当《夏雨来》把我们曾经的生活和记忆自然捞起,让家人同频重温了往昔的岁月,这就已经很成功了。
它搞笑做得挺好,有温情,有正义,有故事逻辑,还有大量的有乡土情结和传统文化,这么多放在一起,为故事主线服务,自然融合,可以算是难得的好电影了,而放在狭窄的潮汕题材里,更彰显它的可贵。
片中还有坚持传统的音乐人,做了很多优美的方言配乐,下次有机会再一一介绍。
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方言作品。
看到我冲零点场 就能明白这份激动了吧先说好的。
能把这么多元素攒成一部流畅的电影,还是全程坚持潮汕话,极致还原清末潮人的生活场景十足的质感,实属不易。
夏雨来最精髓也是最精彩的,就是用尽潮汕方言的谐音、花名、韵脚、俚语、歇后语这些家已人一听就会心一笑的表达,去讥讽捉弄那些装腔作势,仗势欺人的士族豪绅,地痞流氓。
夏雨来的插科打诨,鬼才手段的以下犯上,占着歪理、透着机灵,让一众从小看到大的潮汕观众觉得解气又好笑。
所以一个要夸的就是电影全片篇幅,每个人都在讲潮汕话,就算是外国人,就算是小龙套都是一样。
二就是场景还原,潮汕地区特有的住宅布局,特色街景;清末文人服饰;留洋过番的华侨服饰;本土的龙船赛、英歌舞、抽皮猴民俗的展示;甚至还有一部分的宗祠宗教文化自然流露…一看就是下足功夫的,光看画面就觉得非常亲切。
而且它跟之前的《带你去见我妈》《爸,我一定行的》两部潮汕方言电影不同的是,前两部主要描述现代生活。
《夏雨来》真是纯粹的古装喜剧,且独立于以往小品剧之外的完整剧本,整条故事线是充足的,有喜、有悲、有反转、有呼应、有本土气息,也能看出导演想将整个潮汕文化剖析展现的野心。
但,还是得说点遗憾。
最明显的就是夏雨来的“魂”淡了不少——老小品剧里他那股插科打诨的机灵劲儿,用小聪明解决大麻烦的“蔫坏”,在电影里实在太少了。
只有开头帮郭雅解婚约那段,算是少有体现他睿智的地方,但总体看还是不够出彩,刚有点意思就过去了。
接后面帮郭雅的父母郭肖李夫妻卖本土布对抗洋布,我本还在期待有什么鬼点子,结果却是读书人念口号… 包括剧情节奏也有点跳脱。
开头以男女平权议题入手,女人不能上桌、婚嫁不能做主、卖女儿堵儿子赌债,直戳潮汕地区重男轻女的深层积习;中段乡贤争秀,龙船赛出事,宗族矛盾激化,恰是旧时潮汕宗族冲突的真实缩影;后段潮汕开埠,外人插手,在崇洋媚外的外表里,却是做着贩卖鸦片,倒卖孩童的龌龊勾当;最终落笔滴汤命案,官场腐败丛生,官商勾结,正是王朝衰亡的病灶。
我能看到导演编剧的用心,只是电影的容量终究有限,这般庞杂的叙事野心难免让节奏显得急促。
我直给7.5,绝对值回票价。
毕竟是潮汕家己人的招牌,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讲潮汕话的夏雨来,已经是活久见了。
等到初七表弟出花园回老家时,我打算拉着爸妈再看一遍。
这份对本土文化的较真,值得捧场!
夏雨来 (2025)暂无评分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杨清希 / 赵曙光 方展荣
今天是8月16号,下午我去看了一部潮汕本土电影《夏雨来》,约莫一周前,我听到这个电影要上映的消息时,心里就想:我要去看,我想去看一个是看看我小时候追着看的光碟💿潮汕方言系列连续短剧《夏雨来》在今时今日又会演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重新回到我的视线里也许将会成为一部自带自来水流量的潮汕方言IP系列电影,有机会还可以出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毕竟,海浪与潮水自带命运推背感把潮汕人推向海内外,也因此涌现了许多故事
在九几年千禧年前后,全国小朋友的暑假档会是《西游记》《还珠格格》《白娘子传奇》《龙珠》等,而潮汕小朋友还得再加一部《夏雨来》,街头巷尾三块粿来四块粿的小伙伴,一起坐在客厅里吹着风扇吃着小零食看《夏雨来》系列短剧的那个夏天才足够圆满,而且还要对里头的台词信手拈来,有模有样地倒背如流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夏雨来fans“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石磨罚你担去担返来”“骨可煮,肉可煮,骨肉不可煮”“香可灭,火可灭,香火不可灭”作为一部喜剧电影来看,它非常成功,潮汕方言的押韵,还有故事情节里关于来碧这个潮汕女孩子和留洋归来的发小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戏剧性
来碧打戏嘛,也有点在看香港电影常用的港味招式感,来碧的性格设定很有意思的,比如在她和父辈夏雨来之间处事和观念上的冲突处理上,她可以一边吃红桃粿,一边吐槽,说到气极处,把皮猴戏中的“木偶人物”的胸口狠狠抡了好几十下,她超爱对人使出连环夺命拳,超级可爱
而龙湖寨乡里乡亲对于“胶己人”的诠释也非常的到位,从小我爸也是这么说的,拳头👊得一致对外人,而不是对自己人,兄弟姐妹要和睦团结,有劲一处使,而非内讧所以当我看到金夏两姓人在街头巷尾互殴搏命时,就觉得心凉凉,这个就很典型的自己人打自己人。
虽然两姓人各自为宗族内而战,但是s伤都是潮汕人自己,而洋人西蒙却在一旁冷眼旁观😏
团结是从小家到国家过渡的,从一个人到一个族QUN,精神上的凝聚力尤为重要,潮汕人有句老俗话:家己人,拍死无相干这句话我是从来没有听过的。
所以我一开始解读为:是自己人,怎么收拾他都无所谓。
我这解读,其实严格意义上也属于是内斗的范围里,毕竟用了私刑但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完全相反,它的意思是:为了乡亲们(我的族人们),死都不足惜!
从这句话便可以小窥大,一个潮汕地区的乡民们内心里,尚且怀揣着这样的心胸和情谊道义,在对待外来入侵者,想要在龙湖寨干坏事贩卖鸦片交易婴幼儿做恶的西蒙,他们又怎么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
所以,虽然电影名字叫《夏雨来》,但我觉得它就是一部潮汕人 QUN像剧,人物人设都蛮立体饱的我其实很喜欢金秀才这个人,全剧唯二集齐煽情、搞笑、悲情等等诸多高光亮点的奉献者
我真的很喜欢金秀才哎,但我感觉编剧在玩梗,他竟然叫金秀贤,笑发财我其实感兴趣的是,他是出于什么想法舍得把孩子送出去留洋的。
一般来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路航线的开通除了带来商机,其实更多交流的是认知和思维的激烈碰撞不过我突然想到他在榕树下和一班乡亲说:外国的月亮都比潮汕的大,估计是这个原因让他送孩子去留洋了而且设定里,他老婆还是潮阳人哈哈哈哈哈,跟儿子小金的口简直搭配得天衣无缝了,一言不合两套衣服收拾干净,挽个面漂漂亮亮回娘家而且这个人从开局到结局,一直想要的就是金乡贤这个名头,钱财乃是身外事,但是乡贤这个名头不一样,不是身外事,是生前身后事金家父子的故事线,讲真,我更喜欢,比夏家父女那边还要更更喜欢,人设相当饱满了对了,我还发现了另外一个好玩的:金秀才似乎就是当年让家仆去给夏雨来送信,临出门还叮嘱家仆对人家夏秀才要有礼有貌,结果家仆却不听主人言,不尊重人,结果被夏雨来戏耍着把石磨搬来搬去的那个故事里的金秀才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来碧在做粿的过程:粿皮太厚,粿皮太薄,水份太多,粿团太软,水份太少,不成团真的是经历了大多数潮汕女性在学做粿时,水多加粉,粉多加水的历程,也全是我之前写做粿食谱时踩过的坑做粿,我妈没有教,粿类她是一样也不会,她给我的说法就是,这些不用你学,想吃就去,外头找人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还有夏先生脑部受创时,他的姐妹给他准备的一碗符头水,那碗符头水我小时候见过,我曾亲眼看到我爸喝过,因为什么原因喝的忘记了,反正就是去请符头回来,把它烧了,然后泡水里搅拌搅拌喝下去(小朋友们,看这里,饭可以吃,零食可以适当吃,但潮汕古早限定版符头水设定,知道一下就好哦,不可以学,哒咩❌)……反正当时小小的我,心灵受到了那么大大大的震撼对了,还有夏雨来和他的姐姐在斗嘴的时候,我觉得太真实了,完全我和我弟日常相处的样子
不过这个电影里,完全满满的潮汕人日常生活vlog记录:跟人客一起滴茶,乡里赛龙舟,祭祀祖先,一家仔做粿,求神拜老爷保号平安顺,博杯(掷圣杯)听天命,食桌,看英歌舞,做生意(街头巷尾商业戏剧性竞争),街头巷尾大声私语,拜神的时候看皮猴戏,食红桃粿等等的风俗民情、尽显其中你知道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祭祀日的,因为会有很多很多好吃的,什么炸粿肉、炸虾枣、炸卷章、炸芋头片、各类糖果、海鲜、面线、粿仔、绿豆饼、烟酒茶,三牲五果等等对了,还有粿类,像把鼠曲粿印成桃形,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把红桃粿被染成红色,代表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还有粿类蒸熟制作,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生活能蒸蒸日上的愿望春夏秋冬,根据四时节气不同,它们以不同的节令粿类出现在祭祀桌上像春天可以吃到鼠壳粿、朴仔粿、红桃粿、韭菜粿等;夏天可以吃到草粿、粽子、栀棕、栀粿、薯粉粿等;秋天可以吃到人仔粿、芋头粿、糯豆沙月饼、潮式豆沙月饼;冬天有小米粿、甜粿、浮酥饺、浮油锥等以前物质生活并没有如今这样丰富,但也因为有了这些粿文化,小孩子的精神财富账户余额反而与日俱增我记得食桌文化分好几种的,基本都是大人坐一桌,小孩坐一桌,小时候我参加过乔迁宴食桌,还有祠堂祭祖日和宗祠内的族亲们一起吃饭,这点我在《 像他们这样的潮汕人 》里提到过一嘴,就很熟悉的场面,这些风俗细节对人物间你来我往的刻画塑造营造了一个很有趣的气氛
总之,作为一部潮汕本土出品的方言IP电影,《夏雨来》值得一看,特别是和家人一起,和胶己人一起
后记:普鲁斯特效应很有意思的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曾经在他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里写了一个经典场面,他用一块小蛋糕打开了主人公的回忆之门也就是说,感官记忆是能够帮助我们提取深沉情感的,只要我们闻到曾经闻到过的味道,听到同样的音乐,看到同样的画面场景,就会开启当时的记忆在心理学上,它常被用作一种记忆唤醒方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夏雨来》影院里会坐满观众的有趣原因之一毕竟那是潮汕人大部分童年趣味和记忆的开始,赵曙光老师的演技非常具备戏剧张力,感觉他已经脱出了喜剧的框框,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演出了一个新夏雨来魂
藏在心底的“家己人”情怀——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我们共同记忆的载体,是潮汕文化在当代银幕上的深情回响。
作为潮汕人,参与广协观影团观看《夏雨来》,其实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仪式,夏雨来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潮汕地区的电视剧角色,承载了三代潮汕人的共同记忆。
赵曙光饰演的夏雨来,以机智勇敢、惩恶扬善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海内外潮汕人的文化符号。
参加这次活动重拾那份独属潮汕人的温暖与骄傲。
更是一场与自己的根脉与千万“家己人”的回忆怀念。
#夏雨来#电影夏雨来 #广协观影团
满满的情怀,被赵曙光老师的演技折服,我愿称之为潮汕演员天花板。
全程笑点密集,很多梗代入了以前小时候看夏雨来短剧的回忆。
影片也很好地展现了潮汕地区很多风俗文化建筑,就好像时光回流到了童年老家。
最大的缺点就是剧情无脑,高开低走,挺可惜,结局挺尴尬。
这里不太多剧透了。
总得来说,毁誉参半,当做一部搞笑片来放松也算值得一看。
期待了这么久,不如预期,但也看到了潮汕电影的希望。
希望潮汕电影能越来越出色,也希望能更多宣扬潮汕文化和精神!!!
先说结论,按豆瓣的严谨程度,我给7分,其中大部分是给赵曙光老师的情怀加持。
如果去掉赵老师滤镜,基本没法及格。
剧情:剧情推动上有很多硬伤,为了让西蒙可以组织奴仔堂,欺行霸市,硬安排了一段夏雨来被竹竿敲成昏迷的“真空期”,而这个昏迷时间又没有交代时间长度,看起来像两三天就醒了,但实际推测影片中应该至少过了一两个月,却没有办法从人物的状态(气色、消瘦程度)去判断,也无法从环境变化(比如荒废的花草等)判断出来;最神奇的是,苏醒的过程只有动动手指的镜头,而且赶到金秀贤上吊的地方的时候,完全没有一点病感,没有头晕,夏来碧也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开心、惊喜、担心他刚刚苏醒后可能会有不适的多种情绪流露,仿佛夏雨来没有昏迷过一样。
后剧情阶段更加离大谱的是,刘驶在公堂被夏雨来强行灌下鸦片+威士忌的混合物,想用来证明外国人“滴汤”的死因,然后!
刘驶就这样倒在了公堂上变成了背景板,根据我个人的推测 ,刘驶在公堂最少昏迷了30分钟,这段时间没有仆人救他,没有亲人救他,连县令都没有去过问,如果滴汤真的因为鸦片+威士忌嘎了,夏雨来拿村霸刘驶做活体实验,岂不和731部队有得一拼???
昏迷30分钟后刘驶苏醒跑出公堂,夏雨来才立刻改壮词说滴汤不是这么死的,更加说明前番给刘驶灌酒的时候他根本就是认为这东西会害死人!
这究竟是哪个编剧想出来的狗血剧情…..运镜:一开始来碧的武打戏,不知道有没有武术指导,看起来是请了个五毛特效指导胡乱教一通,看不出来打法的连贯,连镜头衔接都做的非常不连贯;在金姓村民和夏姓村民互殴的时候,也出现了碧来、夏雨来的打戏,问题如出一辙。
台词:屎慢、滴汤都是外国人,一句句话说不清楚我可以理解,但是连懂潮汕话的金亮堃自己的台词都吐字不清(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潮阳话的缘故导致),仔细看了字幕才看得懂他的表达,这非常离谱。
金秀贤讲的是正统汕头话,生了个儿子却是一口潮阳话,剧情中说金亮堃母亲也是潮阳人,可是父子生活在一起那么久,龙湖寨普遍讲汕头话的情况下,金亮堃仅仅被母亲这个单一个体的语言系统影响,这简直离谱到家。
格局:看过陈梦吉、宋世杰等晚清题材剧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种剧的格局纬度很大,就拿tvb版宋世杰来说,到最后打官司的也是洋人来对打,背后涉及到的是慈禧代表的清朝利益;夏雨来90年代的sitcom基本上是插科打诨,这次是和洋人打,没有打出扎实的证据,没有组织乡民团结的气氛。
剧本的家国情怀相当于水浒传的规模,用计也仅仅是吴用级别的;宋世杰题材相当于三国演义,用计达不到诸葛亮,但也绝非吴用赚卢俊义上山这么小气。
当然了对于潮汕人拍摄的题材来说,已经是里程碑的进步,如果还能拍第二部,希望可以弥补掉这些硬伤。
总的来说这个导演不及格的,基本推拉摇移都出问题,就别谈自行车了。
替赵曙光老师感到辛苦表演:还想吐槽一下,来碧演技不行我也接受了,可能很难做到一秒哭泣,但是你滴眼药水能不能不要只滴左眼呢?
全片5-6次哭泣都只有左眼流泪…我都要疯了,感觉你的眼睛也是左撇子。
啊还有,水鸡兄的出场率太低了,片尾出字幕才出现的比较多,实在浪费了老戏骨的表演能力。
夏雨來,心中最完美的父親,讓夏來碧可以放飛做自己
那个小喽啰一定是水鸡兄的儿子
毫无逻辑,毫无笑点,我们大潮汕有自己的流量明星
一个小时,我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半途从电影院出来的感觉真浪费时间。
带老妈和女儿一起来看,她们评价都不错。个人觉得后面剧情弱了一些,深度不够,直接做成全喜剧可能更好。老一辈不说了,两个年轻主演也很不错。
无论怎么情怀加成也只能给到三🌟左右,为了夏曙光等一众老演员,算了加一🌟吧。
立意挺不错的,民俗文化故事背后所蕴藏的都是一个地区人民的骨气和品格,这种传扬中华文化精神的故事就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2025.08.17】老演员的演技可以,新演员的一般。
到底是为了描述个人IP还是文化属性。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自然环境中,人类长期生产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为了展示潮汕的东西而展示。潮汕真正的魂,真正的优秀精神和特色,而不是只能看潮汕人民自己能看的电影。
和女朋友一起看的,她小时候的回忆,她相当于怀旧了一下。故事一般,全程潮汕话。
方言电影的个性示范,当潮汕俚语成为诗性语言,普通话突然显得苍白,在夏雨来吊儿郎当的坏笑里,我看见了对抗规训的千万种可能
不知道编剧老师回看自己对《唐探1900》的评价,再看看自己写的《夏雨来》,会不会笑出来
乡亲有价
三分不算少,别说什么认真对待,结果就整出这样一个剧本,演员塑造真的好片面化 ,强行上价值,一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
整体看下来还是很舒服的,还有霏霏小姐姐的来碧满分!!
家明就喜欢这么土的。喜欢《九品芝麻官》的应该也喜欢这个。
完成度还可以,总体跟小时候相差无几,情怀加一星,总体三星吧
陪老妈看个情怀
以为是个喜剧,结果主线是抗击洋人,剧情推进经常不在点上,导演着急地告诉观众这里该用什么情绪但作为观众的我又会觉得不至于吧在这里。两星纯致敬这批童年给我带来无数欢乐的老演员
两颗星给片子,一颗给我的童年,剧情真的,我跟我朋友看的时候就忍不住一边小声吐槽,男二的台词真的听不明白,跟他自己的daddy都不是一个口音,我们这种汕头话+潮州话长大的小孩都知道跟大人说话的时候,对方是什么口音就用什么口音回话,不是他的母亲是潮阳人就可以解释的通的,另外就是剧情上的硬伤真的太多了无力吐槽了,写出来要写很久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