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父与子

Отец и сын,父子迷情(台),Father and Son

主演:安德烈·薛提宁,阿里克谢·尼穆斯霍夫,Aleksandr Razbash,Fyodor Lavrov,Marina Zasukhina,Anna Aleksakhina,Jaime Freitas,João Gonçalves,Svetlana Svirko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荷兰,法国语言:俄语年份:2003

《父与子》剧照

父与子 剧照 NO.1父与子 剧照 NO.2父与子 剧照 NO.3父与子 剧照 NO.4父与子 剧照 NO.5父与子 剧照 NO.6父与子 剧照 NO.13父与子 剧照 NO.14父与子 剧照 NO.15父与子 剧照 NO.16父与子 剧照 NO.17父与子 剧照 NO.18父与子 剧照 NO.19父与子 剧照 NO.20

《父与子》剧情介绍

父与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朦胧迷离的感情。阿列克谢(阿里克谢·尼穆斯霍夫 Aleksei Nejmyshev 饰)的父亲(安德烈·薛提宁 Andrei Shchetinin 饰)是一个退伍军人,父子二人相依为命,父亲离不开儿子,儿子也非常依赖父亲。因为父亲的关系,阿列克 谢也进入了军校,他的父亲经常到军校探视他。某日,阿列克谢的女朋友来到军校向他提出分手,原因似乎就是她难以接受他们父子俩过于亲密的关系。阿列克谢常常做噩梦,醒来后他问母亲在哪里,父亲却无言以对。父亲表示,外地有一份更加高薪的工作等着他,但是父子二人谁也离不开谁。 他们是父子,有些时候他们像兄弟,有些时候他们像情人。但是他们心里都清楚,终有一天他们会分开,父子俩该何去何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战火中青春灰姑娘的魔法衣橱200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天空市凶案第一季追凶心探境遇之数宛城之战幸福美丽绽放战将之兄弟恶人传记隔离死城希斯特斯兄弟赦免血腥巡演幻想之爱坏老师遇见卡帕纳噬神者我是班主任爱在冰雪纷飞时隔壁女生的日常不差钱明亮的天空黑木天幕下的恋人青岛往事鸟女人生巴士303我思念你

《父与子》长篇影评

 1 ) 爱越深,痛越切

“父爱就是虐待,子爱就是被虐待。

”这话出自一对亲密如朋友的父子的儿子之口,可见爱越深,痛越切,这是俄国电影大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带出的故事。

父亲给了儿子无限的爱,儿子给父亲回馈的是无尽的痛,这是我们常见到的事与愿违。

当我的儿子降临到这个世界,我就怕自己将来有痛,更怕将痛带给儿子。

我因知道而尽力,但不知道错误是否在尽力而为中?

从生死(《母与子》)到爱恨(《父与子》),索科洛夫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2008.5.24http://williamho.blog.163.com/blog/static/749549142008424101654407/

 2 ) 父子暧昧

五星给俩男主颜值和暧昧片段。

我从来未看过如此美丽的暧昧场景,片中两处父子暧昧对视的片段都很长,但是完全不会让人感到乏味,俩人的眼神和那种捉摸不透的微妙情感真的让我共情到了,我以前看过的同志剧集或电影也会有这种暧昧对视的场景,但都是比较生硬且工业的,没有一个能拍得如此自然,那种暧昧甚至是情欲都要溢出屏幕了,而且我认为他们的暧昧是不自知的,父子两人虽亲密,但毕竟是父子,还在homophobic严重的俄国,俩人潜意识下都默契地不会捅破窗户纸,所以他们的暧昧更耐人寻味,不会缓缓靠近或是面部接触,就是隔着一定距离注视着对方,既有亲情的克制也有暗含在底下的情欲,真是让我欲罢不能~

 3 ) FIFF23丨DAY4圆桌《父与子》:我愿意生下父与子之子

主持人:@我们敏熙助理主持人:@鲍勃粥场刊嘉宾:@果樹、@Her Majesty、@约克纳帕塔法、@心是孤独的猎手特邀嘉宾:@子夜无人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的《父与子》,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父与子》有男人看就行了。

我作为一个观众就这点追求。

《父与子》我的场刊打分是X。

我选择了遵从我作为观众的第一观感。

虽然理智告诉我,导演的技术很好地完成了影片暧昧的氛围,但是我作为一个父子关系不好的人,这部片子让我无法共情,甚至如坐针毡。

这是一个偏主观的给分。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0分。

我最喜欢圣子与圣父的譬喻,宗教性或许会给有些紊乱的诗电影注入凝聚力。

但整部影片我真的看的好难受,每当我进入一点状态导演又把我拉出来,进入到下一个话轮。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比《母与子》好了不只是一点半点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我给了4星。

如果老塔看了《回归》会说:“不要装熟。

”;如果老塔看了《父与子》会说:“可以装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2分,这部不知道是不是和《母与子》是姊妹篇,还是兄弟篇。

这部看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了蔡明亮的《河流》,反正就是那种呢喃的状态。

但是这部比蔡明亮更讨好一些,因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还是会说故事的。

主持人 我们敏熙仍然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开始,如何看待电影以儿子的梦开始,以父亲的梦结束?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梦境与梦境的呼应,也揭示了两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梦表示两个人对这中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有可能是两个人刻意主动造成这种模糊的意思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父与子》里没有完整的时间概念,每一场戏的顺序都可以被打乱。

两个梦一头一尾预示了这部电影无起点、无终点。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两个梦里,都只有自己,没有另一个人,终将是孤独场刊嘉宾 果樹我看的时候没多想这一头一尾两个梦有什么深层含义,我比较肤浅,我就当成是一种前后呼应在看。

主持人 我们敏熙本片中主角父子的亲密关系远超普通父子,你如何看待二人的关系?

有时像父子,有时像兄弟,有时像情人。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这里我真的很疑惑,我快忘了,母亲是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吗?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一直缺位吧,不过中间有父亲看照片的一幕,上面好像是孩子妈。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么好意思,对于这种暧昧的关系,我只想到了好看过的好多父子文和兄弟文。

场刊嘉宾 果樹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看点吧(也是让我不太舒服的点,个人原因)。

主创有意模糊了两个人父子之间“应当”的样子,而去变化出更多可能性,给足了解读空间。

我觉得这种剥离掉“常态”的做法,能更还原出人和人之间,超脱了定式的更本真的情愫。

无论父子,兄弟,或者情人,都是一种定义,我其实觉得全片应该更加去掉定义来看。

就看人和人,不要去想他们是什么(虽然我没做到)。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似乎从几句话来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父亲似乎承认(或自认为)像兄弟,但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感觉更不定,情人的话除了开头的那个梦(或许也可以是噩梦,不一定就是欲望的投射),其实剩下的或许是影像表达。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但是儿子女友的态度,是她觉得父子二人“过于亲密”,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吧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父亲这个形象很有意思,他像是个时时在诱惑别人的肉感精灵,这和一般电影的父亲形象大相径庭。

我不确定导演是否有意识在通过影像摧毁男权,即使母亲在电影里一直是缺席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想在他们中间。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他们的关系就是都是我老公,好想和他们一起睡觉,如妻如母。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你是否认为是否在政治上,或者宗教上有所指?

有的话,觉得是如何体现的?

场刊嘉宾 果樹我对政治和宗教的理解都很肤浅,看的时候也没往那边想。

主持人 我们敏熙政治部分主要是两个点,一个是父亲战友和有些人说的苏联解体后新俄国和旧苏联的影射。

宗教的话主要是儿子的一些话语A father's love crucifies。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发现91年以后所有俄罗斯电影都会被人用来这样看,我连看《花滑女王》都有人说前苏联。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同意啊。

父亲能不能用来象征苏联呢?

对于熟知苏联暴行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和无条件怀恋苏联社会主义生活的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显然不一样),对苏联难以戒掉的怀念是不是就和电影里儿子对父亲乱伦式的眷恋一样危险呢?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完全没有get到里面的宗教和政治信息,苏联已经死透了,不用cue。

主持人 我们敏熙同届《回归》也是,苏联解体后,会自然把之后的俄罗斯电影往这方向想。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但是宗教意味比政治意味显豁得多,圣子圣父圣灵三位一体,父子是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发现彼此的DNA。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愿意生下父与子之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在圆桌本来就已被冷落多时的主持人突然一把抓过话筒说道:“我们来这里参加这个圆桌是非常尊重法罗岛的,我们也希望圆桌能够尊重主持人。

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但最主要的是应该学会互相尊重。

”主持人的话声刚落立即又遭来了圆桌成员的一片非议,于是主持人又补充道:“如果互相尊重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我看接下来的圆桌也没有必要做了。

”最后还是总监打圆场才平息了事端。

不过选片人代表见状只好宣布圆桌讨论就此结束。

#FIFF23#DAY4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情感的极致

文/鬼脚七   索科洛夫毫无疑问是可以用“极致”来形容的导演,《精神之歌》长达300多分钟的沉吟悱恻,《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的流畅自然,都不是普通导演们敢于随便尝试的。

再加之师从塔可夫斯基,他的影片里流淌的诗意和颇具寓言色彩的意向随处可见,在这个角度上,称他为塔可夫斯基精神的继承者毫不为过。

2003年,索科洛夫拍出《父子迷情》,评论界一片叫好,昏黄的画面,呓语般的对话,缓慢的情节和略带惆怅的感情,追求极致和酝酿诗意仍然是索科洛夫影片的中心,而他用《父子迷情》讲述的,正是被抽象化和提纯到极致的父子情感,这种纯粹,与多年前的《母与子》如出一辙。

      看索科洛夫的影片从来都是一种挑战,他始终会给你预料之外的东西,也始终会勾起你不曾期待的情绪,正是这样,索科洛夫显得艰涩而不便于理解,有时候,在混沌的叙事状态和漫长的镜语中,你甚至会觉得他似乎忘记了观众的存在而独自在和永恒对话。

这样的索科洛夫,无形中给了评论者尽可能多的角度。

而回到《父子情迷》,从中读解出性暗示的评论却被索科洛夫本人一口否认,这也难怪,这并不是一部关于弗氏心理学理论的影片,亚历克斯与父亲构成了最简单的人物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甚至是相互竞争,但是并无同性爱情的因素作祟。

回头看看开场,黑幕后粗重的喘息声,亚历克斯从梦魇中惊醒,父亲紧紧拥抱着他,肉体紧绷,手脚交织,一瞬间让人想起被蛇紧缚的拉奥孔,那是关于生的绝望和挣扎。

正如亚历克斯与父亲一样,他们彼此从对方身上证明自己的意义,不断更深爱对方,也更坚定自己,这种关系已经不简单地是情欲可及的了。

开场的结尾处,背景深处隐隐传来女人吃吃地笑声,好像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

女性在一开始就成了影片中的背景,父子俩的关系中缺少女性,但是却不乏温柔婉转,我们通常所接受的性别差异的这里被消解掉了。

他们不再是父子,在这一刻,更像是两个相爱的人,仅此而已,而索科洛夫紧紧逼近的特写镜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甚至还有一个父亲看向观众略带挑衅的镜头,这一切无不在说明,这两个人就将如此紧密,无法分离。

   但是我们也能轻易看出这种亲密中的不完整性,两个人只能组成关系,不能组成家庭,缺少第三方的平衡让这对关系始终无法稳定,这种不断的摇摆和偏移成了全片不断来回拉扯的中心。

父亲和儿子都心知肚明总有一天对方会离自己而去,而理智与情感的纠缠又是那么难以轻易平复。

儿子的女友、父亲战友的儿子、和邻居的男孩,都成了想要介入这对关系而不得其门而入的无奈退出者。

索科洛夫把这段关系极端化到容不得任何分享和展示,同时,也把父子之间本来难于描述的感情更加私人化和神圣化。

在这样的细微的角度里,我们也许很难解释亚历克斯为什么不和女友和好,他和父亲战友的儿子之间那种似乎同病相怜的感情又是什么,我们只能在父子间的私语、动作、玩闹中去体会他们是怎么样绝望但是又彼此难以分离地相互依赖的。

在《父子情迷》的每一个镜头中,索科洛夫都带有一种淡淡的怨而不怒的忧伤感,谁都知道故事的结局不会是俗世所理解的那种“幸福”,当亚历克斯在屋顶上对邻居男孩坦白:“这是我父亲……我非常爱他”,这意味深长的告白背后,父子之间那道终究无法回避的差异最终显露出来。

片尾父亲在梦中回到下满雪的屋顶,阿历克斯在画外问到“那里有我吗?

”父亲回答“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和片头亚历克斯叙述的梦境想对应,儿子的梦中没有父亲,父亲的梦中也最后没有儿子。

他们心中都熟谙这种别离,也只有坦然接受。

      描述父子感情的电影并不算少见,但是相比《那人那山那狗》的理解、《千里走单骑》的包容、《当幸福来敲门》的希望,《父子迷情》显得“另类”了太多。

偏黄的昏暗色调显然来自塔可夫斯基所热衷的对于朦胧情感的表现,始终如黄昏的光线让人分不清时间,对于影片所展示的圣洁的父子关系来说,确实也不需要时间。

索科洛夫并不排斥把这段父子情赋以宗教色彩的倾向,亚历克斯借圣人之言说出,“一个爱父亲的儿子,将会受尽折磨”,而影片中教堂般的打光、脸部特写以及略带压迫感的室内空间,都把这段关系最深处的神圣一面表露无疑。

而说到为了父亲受尽折磨的儿子,最大的对应无非正是为了上帝而受难的耶稣,作为上帝之子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大概是最适合用来描摹这种父子情感的了,影片正是在这个点上完成了情感的升华,索科洛夫不是一个小格局的导演,《母与子》讲述自然和生命,《俄罗斯方舟》关乎苏俄两百年历史,最近的《浮士德》谈论灵魂的价值,《父子迷情》并不简单记叙一对父子的深情厚谊,正如导演消除性别只想让他们还原成两个“人”一样,影片在把父子关系神圣化的同时,实际上也将之普世化了。

影片中封闭的环境,镜头营造的回忆式的朦胧感,都在试图保持父子关系的私密性,正是在这种私密性中,导演和观众才有可能提纯出和自身情感共鸣的那部分内容。

而身在东方文化下的我们,大多数人成长于对父母连“我爱你”也说不出口的传统中,要带入索科洛夫营造的身份关系中或许并不容易。

好在电影从来不强求理解,索科洛夫在把这段父子情感剥除杂质,推向极端之后,展示给我们的,正是这段难以割舍,却也难以轻易品味的父子情感。

     原载于《看电影》2013年4月上,有删改

 5 ) 非成熟的真实=解构主义

用开头骗我看完了。

不过对我的口味啊。

用画面(绘本:童年定住的幻想;故意出错:你要干什么呢?

)和声音(仅有主观需要的几种声音:梦境,定住的幻想。

)表现的梦境。

打破了所有的安全距离,是我所有的恐惧、被定住的白日梦、害怕被人看穿、害怕发生、害怕想起,但原来是有人和我一样在意的。

神经质小孩的专属生活原来过去 非成熟的真实 便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和过去的我一样年轻。

但现在的我能再一次拥有解构主义吗,还是只能有不耐烦吗。

我们不需要动脑子想,只需要反映脑中所映入眼帘的东西,我只会用笔写(高中的道顿堀白衣女人),今天知道居然可以拍 成如此的电影(在一个功利实务主义的人眼里的屁都不是可以变成千秋百态的津津乐道,虽然被否定刺痛被逼去成长但解构主义永远在我最深的心里,它不是可以被展示出来的东西,它是永远无法分享的孤独和胜利。

)如果和一个人在一起不开心,当然只有离开她

 6 ) 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

影片以儿子朦胧、缠绵的梦境开始,在父亲孤寂平静的梦里结束。

在各自的梦里,他们都是孤身一人,在空旷的草地亦或白雪皑皑的冬季,他们害怕失去对方烙印在潜意识中,在一次次的噩梦中重现。

爱与孤独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近处却触而不得。

对于人物的塑造更多的将注意力倾注在父子间含蓄暧昧的情感,在小城阁楼里,古典般的色调,特写镜头的互相凝视,儿子时常在噩梦惊醒前躺在父亲有力安全的拥抱下,这种超脱于父子间细腻真挚又模糊的爱,两个孤独灵魂的契合,女性的缺失,以至于——“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深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备受折磨”儿子一如步入父亲后尘作为一名士兵,也一如父亲对儿子所言:“你以后会老去”,父亲的形象在儿子心目中是沉稳崇高完美强壮的,是不能失去的。

而父亲的孤独忧郁深深埋藏在心里,或许是战争后的创伤,他依旧也不能离开儿子。

他们似乎已经形成精神上的依恋,一种无法割舍的爱,超越情人、亲人、朋友间的任何一种具象的爱。

他们间又似乎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关乎于道德。

父亲的爱让儿子成长,伴随着折磨与痛苦,儿子对父亲说“你会结婚,不会独自一人”,可是他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话,也许这是间隔这份不现实的爱最有力的说辞。

父亲进门时,儿子摸着胸口的位置,问父亲“经常都会这样痛吗”,因为告别终将会发生,生而为人,终其一生都避免不了。

父亲同样做了一个沉重的梦,呼应开头儿子的梦,这时父亲赤裸上身在空旷寂寥的屋顶,独自一人。

 7 ) 折磨人的爱

  Sokurov的《父与子》参加了2003年噶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呼声不高,反应平平。

但是寥寥数语的简介吸引了我。

“他们是父子,有些时候他们像兄弟,有些时候他们像情人……”父子恋?

回想Sokurov那部几乎将我窒息的只有60几个镜头的《母与子》,被人捏住喉咙的感觉再次来袭。

  然而,不得不说,一年多来,盼望的就是这个被称为最有塔科夫斯基相的Sokurov的暗含禁忌题材的作品。

我相信,绝不会出现《滑板公园》中那赤裸直白地丑陋冲动,而必然是一如既往的诗歌的流淌。

  影片一开始,是黑屏,画外音是令人不安的喘息声与肌肉击搏声,接着暖色画面的出现,浮雕般的身体流动着,像在海洋上颠簸。

那种律动那种渴求,都难免不让人遐想,可声音却是两个男性的。

一张无助后释放的嘴,是夸张处理的镜头。

终于画面安定下来,中年男子怀里搂着一个少年,对话依旧暧昧不明:“你又救了我……我快被他们吞噬了……”“下次,你就大叫,否则痛苦会吞噬了你……”少年贪恋着男人的爱抚,断续地说“我……爱你……”而男人微笑着,抚摩着少年的头,随即,出现了超越时空的镜头——男人望着镜头外问“现在你在哪里”,少年出现在林间小径上,梦呓着“这里只有我自己……”   的确,男人与少年就是那对父子,居住在小城某处的阁楼上。

逼仄的空间内只能容纳两个人的灵魂相偎依。

这段梦幻般的画面后,是两个妇女吃吃地笑,仿佛偷窥到父子俩隐秘的心境。

女性,是这个世界中缺失的。

  父亲到儿子的军校探望,儿子Aleksey这才第一次正式亮相,是个穿迷彩的俊秀小兵哥,有羞涩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睛。

他亲热地与父亲拥抱。

此时女友Marina也来探望他,两个少年隔着窗棂对望。

镜头给了超特写,少男少女的美丽面庞被窗棂分割成局部。

Marina认为自己进入不到Aleksey父子中,而Aleksey反问“我为什么不能两个都爱?

”女孩子逃掉了。

在父亲面前,Aleksey用拼命训练掩饰失落。

  重新回到蜗居,Aleksey似乎躲着父亲,他在自己屋中看父亲的肺叶的透视照片。

他伸出纤细的手指抚摩那些肋骨,企图抚慰伤痛(如果有什么伤痛的话)。

果然,父亲说,有到其他城市工作的机会,薪水也会高一些。

而Aleksey把父亲逼到墙边,一再表示“你不在我会很孤独”。

  父亲战友的儿子Fedor从外地来访。

与Aleksey的强势不同,Fedor似乎过于温和。

他想解开自己父亲失踪之谜。

Aleksey没有让父亲把话说完,引Fedor来到阁楼外悬空的木板上。

Aleksey说自己最瞧不起胆小的人。

父亲发现了儿子耍弄客人的伎俩,有些恼怒,呵斥两人回屋,又忍不住教训儿子,Aleksey出言顶撞,最后二人竟至厮打起来。

隔壁Aleksey的玩伴Sasha来帮架,四人更是扭做一团,以父子俩的衬衫撕破告终。

  Aleksey打发走Fedor,又从父亲处求得原谅。

在儿子明镜的眼眸中,父亲无意隐瞒,告之战友以身殉职的真相并叮嘱儿子保密。

  Aleksey寻到Fedor,二人搭老式电车游逛小小山城。

Fedor的怯懦背后隐匿着敏锐的直觉。

他和Aleksey探讨有关浪子的寓言故事,惊异于后者幼狼般的伤感,觉察出Aleksey父子间诡异的气氛,于是离开。

  两个少年都在怀想各自的父亲。

  夕阳西下,Aleksey踯躅街头。

他在回家的路上去探望Marina,希望Marina能温暖他的心,但Marina拒绝了。

Aleksey倾吐昨夜的梦魇,并说圣人曾言:“一个爱父亲的儿子,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

”望着Aleksey渐去的背影,Marina喃喃自语:“你们毕竟不是兄弟,钉死的爱表示你不能平等地对待你身边的人。

”   仍旧回到阁楼,在天台上Aleksey向父亲抱怨Marina,并以破釜沉舟的架势说自己要到另外的城市去忘掉一切再回来。

这次,轮到父亲流露出孤寂的表情,“你走了我会孤独。

”而Aleksey玩笑般骑在父亲头上反驳“你不会孤独,你会……再结婚。

”此时父亲笑了,笑容奇特,仿佛戴枷已久的犯人重获新生,又如溺死之人抓住救命稻草。

父亲说儿子的面容极像他的母亲,所以儿子的允诺对他来说很重要。

Aleksey眼中闪过一丝心碎的哀伤。

他叫来Sasha,搂着Sasha面向父亲,意味深长又决绝地坦白“我很爱他。

”   儿子的眼里只有父亲。

  入夜,Aleksey说胸口痛,那是他每晚梦魇的根结。

父亲只好放弃外出散步而护送儿子回屋。

然后,一段平行蒙太奇,父子两人,以相同的姿势相同的心情,在各自的床上蜷缩入梦。

也许是在梦中,仿佛初始的轮回,父亲走上白雪覆盖的屋顶天台。

Aleksey问“那里有我么?

”父亲摇头,“只有我一个人……”   只能说,没想到这部电影如此好,如此用情至深、隐忍不发。

于我,是随时随地都可投入进去。

油画般的用光,凝重的影像,严谨的构图,诗意的对白,明晰的人物,使《父与子》充盈着一股浓郁的哀伤、深情和近乎毁灭的牺牲气质。

  无疑地,父子俩都是对方的唯一,而且在儿子身上更有体现。

Aleksey援引圣人描述的父亲之爱,急切地从父亲身上找寻“让自己受折磨”的痕迹;Aleksey承认自己当兵是步父亲后尘——他想要拥有和父亲更多相同的经历,因为面貌已然不同;Aleksey给父亲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对造访者的探究,Aleksey推脱说父亲肺部有伤不能回想旧事以免伤怀;Aleksey咄咄逼人,父亲闪烁其词;Aleksey婉拒了隔壁Sasha要搬来住的念头,即便是多年死党,也不想让他介入到只有他们父子的二人世界。

  收音机总在播着无聊的消息。

父亲打开,儿子关上。

这是唯一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在狭小的空间内显得无比突兀和无辜。

不,他们完美,不需要任何外界之物打破平衡,除非,天平的一方有意减轻自己的砝码,让自己从这难以割舍的静谧和谐中退出。

这一退,就不仅是抑制不住泪水般简单的伤痛了。

  两个人的家庭,有无限的延展性;缺少了负责稳定的第三者,便将幻化出无数未来的可能全部抹杀。

Marina,自觉的退出;Fedor,被Aleksey赶走;Sasha,想进入却只能隔岸观火。

Aleksey深夜的梦魇,是惊呼“妈妈在哪里”的无助,还是恐惧自己“对父亲的独占欲到了只有将其杀掉才能安心的地步”?

  两个人的家庭,注定要被打破重组,或许会派生出更多种貌似稳定的家庭形式。

父亲、母亲、儿子、媳妇,子子孙孙无穷尽矣。

然而,看似坚强的父亲,真的能放心爱子远离自己?

在儿子每夜自溺般的噩梦中,谁能用有力的臂膀给他无忧的睡眠?

不动声色的Aleksey,真的能够做到太上忘情?

为了父亲的幸福,自己远遁天边去接受继母的位置?

Aleksey并不贪心,他只是希望既能够被父亲爱,又能够爱Marina。

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一个是救生之水,一个是燃情之火。

  他们是普通的一对父子,但又绝不简单。

没有任何父子能像他们一样有亲密无间的距离,没有任何父子能如他们一样忘我地爱着对方,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告诉他们“不要担忧,因为你们代表了最极至的父子之情,你们有着神话般的道德与尺度”。

  Sokurov擅长探究亲情的终极。

《母与子》中,世外桃源的小木屋,儿子与身染沉疴的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的呼吸是儿子生存的唯一的精神支柱。

大自然的声响仿佛为这样的天伦注上赞美的注脚。

而挥之不去的惆怅,依然是影片的主调。

  还有《俄罗斯方舟》,Sokurov大胆到只用一个镜头就叙说了俄罗斯的300年的文艺历史。

现实和历史不停转换,梦幻与理性相傍游走。

一个镜头一气呵成,的确令人神往。

但,那离我太远。

  只有《父与子》,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情节进入它,成为父子浓情的旁观者,然后不可避免地被它感染,像一粒尘埃,嵌入其中;或是成为儿子的一道目光,凝挂在父亲嘴角。

    ——07.2004               美丽的MARINA,她说,“我看到你的父亲了,我走不到你们中间”       我觉得这片子的音轨做的就像是——在耳边低语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某种想法。

  还有,影片中,Aleksey一直叫父亲为“父亲”,而不是亲昵的“爸爸”。

“父亲”在俄文的应用中,向来是很严肃的,都是成年后的子女对父亲的称呼,一般情况下不常用,那会显得很“生分”。

而Aleksey和ADA的关系,实在是不像是该用“父亲”来称呼的。

  是不是,Sokurov又有所暗指呢?

  走火入魔ING.   《父子迷情》的成功,各国际媒体均将焦点与荣耀锁定在国际大导演Alexander Sokurov的身上。

其实看过《父子迷情》的人,也都会为电影中两位饰演“父子”的俄罗斯男演员Andrej Shetinin和Alexei Nejmyshev的表现赞赏不已。

  摘了段有关演员的文字。

  总觉得网上诸多介绍越发的哗众取宠。

  片头那段戏,研究了一下,我认为根本不是什么“MAKING LOVE”,就是儿子做了噩梦,父亲去解救他——对付毒瘾发作的人不还得用暴力手段吗?

  

 8 ) 浪子何来何去何从?

电影从儿子阿列克谢的一场噩梦开始,又在父亲平静的梦中结束。

梦中他们都赤身,最纯真,最脆弱,最未经雕琢,孤零零的面对,儿子独立雨中绿林,颤抖而欣喜地接着天降甘霖,父亲则沉默而蜷缩在白雪纷飞的露台。

虽然彼此相爱,但他们都不能到达对方的梦境。

儿子的梦

父亲的梦“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是折磨这对相爱的父子的根本冲突。

而这份爱,也饱受世人非议。

也许爱本没有不同,是人将它区分成了亲情爱情友情,并给他们套上伦理纲常的枷锁。

电影画面笼罩在一层黄色的光晕中,朦胧得像遥远的神话。

父子俩独处时都以半裸示人,如希腊雕塑般美丽的身体更给这份感情增加了神性的光彩。

这爱因其深厚和纯洁而在现实中格格不入。

动人的相拥开始俩个女人交头接耳仿佛在批判取笑这对父子,父亲探望儿子时也要忍耐不同人在他们身上的打量,父亲在儿子直白的告白后更直接告诉儿子“有人对我们有意见”。

不仅是电影里的角色,我们也是如此。

开头一连串含糊的肉体纠缠的镜头,我们难免用情色的目光审视,最后却发现我们玷污了这份纯真的父子相依为命的爱,似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的古定义是成年男子与美少年的同性爱情。

成年男子是“爱人”的角色,美少年则是“情人”。

爱人引导教育情人美德和知识,情人则热烈地付出感情。

他们不仅有精神也有肉体上的交流。

现代的定义则是无关性别的纯精神恋爱。

爱是否能独立于性我们暂且不提,我们也不去考虑柏拉图式爱情的产生和定义变迁背后人类道德文化标准的进化或者是退化,让我们暂时试图用神的目光去认识这对父子间的感情。

作为爱人的父亲,屡屡将儿子从噩梦中救出来,并宣告“下次要大声呼唤我,不然你就会被噩梦吞噬。

”如果我们不狭隘的只把性器官的交合看作性,这种宣告主权的发言,又何尝不带有性的意味呢?

父亲的主权宣言爱和性,似乎是同一种感情的正反面。

爱是付出,指向离开,性是征服,指向占有。

相爱的父子,因为爱,彼此试图离开对方的生命,留给对方自由和快乐。

父亲明白自己已经老去,迟早会离开儿子,而自己的离去会给深爱他的儿子带来深深的痛苦,于是他试图离开,但儿子绝不允许。

父亲很快乐。

睡在儿子床上的难过的父亲儿子明白他太爱父亲,心里容不下别人,父亲会觉得他是儿子的负担,于是他试图告诉父亲他能接受父亲的离开。

父亲很快乐。

但儿子心里始终装不下别人,女孩明白所以她离开,死党萨沙想加入他们,但最后却被儿子拒绝。

女孩看清了儿子的痛苦

儿子骗父亲他会接受父亲的离开经历战争丧妻衰老新生和死亡的父亲,远比儿子更平静,虽然他同样爱的深沉。

父亲爱儿子,也爱儿子身上亡妻和过去的自己的影子。

儿子爱父亲,只是爱父亲。

所以女孩说他们的爱是不平等的,儿子因为对父亲的爱而饱受折磨,深陷噩梦之中,却需要带给他折磨的父亲去拯救。

不平等的爱相爱的父子,因为性,彼此试图占有对方。

儿子在梦中试图杀死父亲,因为他太过爱父亲,潜意识不能接受父亲的自由和离去,想永远占有父亲。

父亲即使明白儿子终将会离开,却过分侵入儿子的生命,让儿子无法离开他。

儿子潜意识里偏执的欲望

父亲过于浓厚的爱如此相爱以致如此哀伤。

父子间爱与性纠缠不清,难分彼此。

《父与子》不只有这对父子。

客人对其父的责备

阿列克谢对父亲的体谅这是俩个不同儿子的思想。

一个与父亲相爱,一个流放了父亲后寻找父亲。

《浪子回头》是圣经中有名的故事。

有钱人有俩个儿子,一个本分,一个浪荡,浪荡的花光了自己的那份家产后悔改回家,大受父亲的欢迎。

宣传的是宽容,有罪的儿子最终得到了父亲的原谅。

我们重新审视罪恶和道德,从某个角度,有罪的是父亲。

花光家产到悔改,是儿子的道路,父亲不理解从前的儿子而疏远儿子,浪荡回头的反而的是父亲。

寓言之外,战友的儿子因为不理解父亲,而没有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陪伴,母亲驱逐父亲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反抗。

从而流放了父亲,但儿子责备父亲,没有陪伴父亲是他的路,等他悔改了,追寻父亲时,父亲没有为他举办一场宴会,反而失踪了。

浪荡的父亲并没有回家。

也有跟屁虫死党和其缺席的父亲。

应该是孤儿的萨沙一直很羡慕这对父子的感情还有一对父子,阿列克谢和他还未出生的儿子。

从抗拒,到最终开始接受他将到来。

能开始接受父亲的离去,也就能开始接受自己将成为一名父亲 各怀心事的四人在一起打闹

我小时候也拉朋友和父亲打架作为爱人的父亲,应该教导他的情人儿子什么?

学会如何爱。

接受父亲的背影消逝在茫茫大雪的终局。

接受自己终将离开父亲走向面前的那条路。

也要接受梦中儿子的脚步声。

也要接受自己终将撒手而去。

父亲的成熟生命是因为死亡才格外珍贵,而死亡是因为生命才有了价值。

花开花谢,人来人往。

物在生与死的阴影和光辉下,交替不息。

电影之外我不禁思考。

父与子,不仅仅存在于亲子之间,也存在于学生老师之间,代代人之间,甚至人类与科技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

父子间不仅有阿列克谢和他父亲间浓烈的爱和性,也有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和农神食子。

无尽的复杂的感情。

究竟爱还是对立是最终的唯一?

谁才是离家的浪子?

希腊神话里,人生来被分为俩半,我们用尽一生去寻找去爱自己的另一半,这份爱虽然是对外的,但终将是流向自己的。

但人类不止被分为俩半,我们被分为不同性别,肤色,阶层,文化水平,人生经历等的无数碎片,我们对自己的爱,终究也流向他人,因为我们的血脉源于同一条河。

但人类也是所有生命的一部分,生命也是所有的一部分。

一瞬间我仿佛看到所有的路,都流向命运之父广阔无尽的怀抱。

浪子,你又何时回头?

 9 ) 无责任观后-v-(有问题表找偶质问~~~~。。。。)

><终于给俺盼到了,有字幕版本的《父子迷情》!!!

>

OTL具体时间忘了汗),在金属论坛随笔版发过关于父子迷情的介绍(金属论坛上有兴趣八这一卦的孩子可以把版里贴子往下翻翻,尔们会找到的,嗯嗯)。

当时的推荐顶多只能提到画面如何地美丽,气氛如何可爱。

原先没字幕的时候,我一直都以为,这个电影的暧昧是我自己YY出来的,或者说是那些为翻版碟片写介绍家伙们的YY。

结果现在看了有字幕的才知道><,这个电影的暧昧简直已经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了,无字幕的时候自己YY得根本是小巫见大巫,我还CJ地猜想实际上人家就没啥,事实证明。。。

偶真是太CJ了,嗯嗯。

(好吧,我承认自己是恶趣味,偶爱父子暧昧>v<哈哈哈。

话说这电影我是大大前天/刚过去的这个周日,才买到的D版,为了“有字幕”而买的,原来那个无字幕RMVB文件还在电脑里没舍得删[——于是电脑就总是爆啊爆啊爆的。。。

OTL就因为俺太多舍不得删掉得东西呀。。。。

])世界上兴许再没有哪一对父子在孩子青春期后能拥抱得比这一对更多。

当儿子醒来后仍在梦境中沉溺甚至臆想的时候,父亲总是搂着他安慰。

儿子直接对女朋友说:为什么我就不能同时爱你们两个?

父亲对儿子说:我的存在会对你们(指儿子跟他的GF)造成阻碍。

两个人总是近距离注视对方。

看到那种或明或暗的委婉的眼神交换,你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孩子对父亲造成的诱惑多些还是父亲对孩子同样具有着诱惑。

“父之爱,是折磨。

子之爱,是甘愿被折磨。

”(好SM的诗。。。

擦擦汗)如果话已经说到这份上,ORZ,你还能当他们之间一点问题也没有,那么恭喜你,你荣膺“世界上CJ到将近绝种的珍稀生物”之称号。

我喜欢这电影,当然不仅因为他们父子两暧昧着,他们暧昧,偏偏一副欲言又止的样貌,大家心里啥都清楚,口头上“我爱你”好像只是普通父子情,背地里各各心事重重,叫你也很憋屈,也就不提它了。

电影昏黄的调子拍得很美,这是我最爱它的原因,它不像某些电影一样,把什么都拍得清清楚楚,它从镜头上就在暧昧,没关系,我爱它,我从来就不爱一切都交待清楚的画面,该看清的地方能看清就好。

它的场景也很特别,总是在屋顶上,总是有一块架在两边屋顶之间的独木桥般的长木板,人总是在上面险险地经过,好像说人生就是一道独木桥,下面万丈深渊。

屋顶上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圆的平的三角的形状总是让你想起小时候看的一些童话故事,我简直要怀疑是不是俄罗斯的房子都这么多姿多彩。

暧昧,并不是一般二般。

美丽,也不是一般二般。

(PS,某欢说这电影很压抑-v-bbb,偶怎么不觉得,偶觉得难得一部俄罗斯片片没有拍得很沉郁呀。。。。。。

在父与子的感情艰难上,它拍得尚算轻松最少比《回归》那部轻松得多了自然自在)

 10 ) 離開白樺林

影片里儿子对爸爸的称呼,自始至终都是「父亲(Отец)」——一种显得有些正式却不那么亲密的称谓。

父亲,他总在尊敬他的父亲,可他自身又使与其的关系永远无法成为单纯的「父子」或者「朋友」——很难推断出是谁先默许了关系的变位。

片头的「丛林」之隐喻,私认为是索科洛夫在全篇里做得最好的一个镜头处理。

女性角色在这个家庭里是缺失的、「隐藏起来的」。

丛林,人类初始之伊甸园,却仅仅剩下男性单独存在,且非爱人,而为父子:父子关系便从此错位。

索科洛夫是一位典型的俄国创造者,他总不去明说、从不把一些话搬进镜头里,叫人去猜,叫人去真正地联想。

他的镜头里充斥着大量的远景和环境描写,铺天盖地的雪和了无生气的房子,他对于留白的描写带着很多古典时期的影子。

这点上塔可夫斯基也莫不如是。

儿子在军营里问女孩,我为何就不能同时爱着你们二者,女孩用眼睛回答他:男孩把爱也揉成一团,分不清爱的种类与面庞。

另一值得关注的点,影片拍摄实地似为彼得堡,可片里的父亲和儿子说,他本是为了这位青年而留下,他本可以去大城市谋求好的工作。

还要去多好的城市呢:莫斯科、甚至向西边走去?

导演都没有明说。

他把这座实实在在的城市,用朦胧的镜头雾化成了一座虚拟中的小城。

父亲最终还是在雪天里独自缩了起来。

这个场面我记了十三年。

没有其他的雪的描写比它来得更深刻,也更孤独。

年轻的士兵终将离开白桦林。

附上一篇外网俄文影评:http://old.kinoart.ru/archive/2003/09/n9-article16

《父与子》短评

欣赏不了

5分钟前
  • azzurro123
  • 较差

恶心

9分钟前
  • [已注销]
  • 很差

说来还是第一次看盛产大师的俄罗斯电影。意识流,游离在情与欲的边缘。美的宛如梦境。会再看一次。

13分钟前
  • 混chance大王
  • 力荐

所谓“大师艺术作品”总是太古典、诗意和朦胧,画面干净纯粹,故事艰涩,我看时真没看懂。看了评论后明白了些,但依然不是现在的我爱的片子,只能附和的说声“美”,因为诗总是“美”的吧——不论读没读懂。但有一点,这并非同志片,而就像导演自己说的,“他们只不过比一般父子要来得更亲密些而已”。

16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没坚持看完

20分钟前
  • merew
  • 较差

看了不到二十分钟,忍不住来看了看评论,然后开始快进。挺烦这种矫情的。

25分钟前
  • wy9331
  • 较差

这又是一部闷片。太闷了。导演夹杂了很多私人化的东西,两个人之间的那种在雷池边徘徊的亲密,看的人焦躁不安。这个故事就是个很假的故事,我看的时候只能把那两个互相摩挲的看成两个漂亮的男人,一想到是父子就出鸡皮疙瘩。

26分钟前
  • 川总
  • 还行

另类父子情

31分钟前
  • 瀚彤
  • 推荐

有被片头震惊一下....片子真的很含蓄很含蓄,有点冗长....话听不大懂,节奏慢,我竟然差点睡着了....也许不是在这样一个懒洋洋的下午我会爱上这部片子,父子俩人的情感都比较隐忍,眼神多于台词,音乐.场景.尤其是光影效果很漂亮.对于我的感觉来说他们只是亲情太过于封闭了而已,也许这种情况下的父子总会有点么点爱过头的味道.ps.哪个翻译的版本都很orz...

33分钟前
  • 吃不胖
  • 推荐

主角还是好看的

35分钟前
  • 木瓜守卫者
  • 还行

很沉闷难懂的一部电影

40分钟前
  • 暗夜行路1884
  • 较差

透过胸片看到你

43分钟前
  • 星期一的幽灵
  • 还行

三星半。亲密关系的抒情诗,要将亲密关系的表达维持在一个唯美并有序的度上,是件不容易的事,许多电影抗拒不了激烈戏剧化的诱惑,这里可以直接窥到背后导演的心理。电影很舒服,与许多优秀的俄罗斯电影一样,摄影机有着画笔的能力,行云流水,观看电影如同徜徉在艺术馆里,情节、节奏等等都变成了一种氛围。这部电影不在于非要去定义是什么,而是从里面还可以看到什么,正如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从来都不是一定要是怎样,而是它原来还有如此的亲密性。

45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B+】第一部喜欢的索科洛夫。声音的底噪,柔和的打光,局部的特写构成了基本的朦胧质感。进一步的,人物就像被提取又柔化的男性气质。父亲的角色特质几乎把“父”的身份特征抽空了,完美又迷人,因此可以是那座令人向往的大树,也可以是任何身份,在梦境中不断丈量距离,交缠迷离的氛围。

49分钟前
  • Cardinal
  • 推荐

综合评分:1.0/10.0

54分钟前
  • CrazyChaserM
  • 很差

完全不知道他们在演什么 可能演员自己也不知道 大概只有导演和编剧知道了

56分钟前
  • julie.
  • 较差

重看中。这片真的挺牛的。不知道俄罗斯人对这片怎么看,反正在我看来挺大胆的。也许是因为对苏联时期电影设备的过于嫌弃导致的,索科洛夫对于一连串影像色调表达的暧昧情绪,极其重视,全片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而且大量不均衡的近景,以及短暂的多方位剪辑也把小段情绪给释放地很有趣。(当然,索科洛夫的诗意的平衡太偏激了。是缺点,也是他没有进步的一点。)

58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还行

观感非常奇特,整部影片采用黄色滤镜和柔光处理营造出一种复古和如梦似幻的观感,人物对白如同耳边呓语般如诗如歌,片中描述了一段非同一般的父子情,但却没有突破伦理道德限制,父子情始终遮遮掩掩,儿子受虐于自己的情感纠结之中噩梦连连,唯有在噩梦初醒的夜晚才感受到父亲让人暖到融化的安抚相拥。

1小时前
  • yihan1010
  • 推荐

迷离

1小时前
  • qia|有痣青年
  • 推荐

2/5。画面很美。

1小时前
  • 吃辣菜鸡儿
  • 较差